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山慈菇(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89期)
   記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藥師 涂慶業
   日期:10月13日
 
   

 

 

 

一、前言

山慈菇雖未收載於《臺灣中藥典》,但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功能,臨床上用於腫瘤治療相關處方,2010年版《中國藥典》記載其為蘭科植物杜鵑蘭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 Don) Makino (俗稱毛慈菇)、獨蒜蘭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 ) Rolfe 或雲南獨蒜蘭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後二者俗稱冰球子)的乾燥假鱗莖。1

二、基源

目前市售山慈菇常見品種及混淆品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為蘭科的毛慈菇,這類藥材又分為杜鵑蘭和獨蒜蘭,如《中國藥典》所收載;第二類為百合科的山慈菇,如老鴉瓣 Tulipa edulis(Miq.) Baker和麗江山慈菇 phigenia indica Kunth et Benth,2此類應為光慈姑,在《中國藥典》亦未收載;毛慈菇與光慈菇均有山慈菇之俗名,也都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但來源、性狀和成份則不盡相同。

三、比較

毛慈菇味甘、微辛、性涼,歸肝、胃、肺經,化學成分包括:杜鵑蘭全草含杜鵑蘭素(cremastosine)Ⅰ、Ⅱ;獨蒜蘭假鱗莖含多酚類、聯苄類(bibenzyls)、二氫菲類(dihydrophenanthrene)及黃烷類。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功。主治癰疽惡瘡,瘰癧結核,咽痛喉痹,肺熱咳嗽,蛇、蟲咬傷等。臨床上可見於口腔癌、食管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及胃炎、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和皮膚病等處方,毒性相對較小,常用量為3~9g。

光慈菇味辛、甘、性寒、有毒。化學成分包括:秋水仙鹼等生物鹼,具有散結化瘀消腫之功,用於治療癰疽疔腫,瘰癧結核及蛇蟲咬傷等,毒性相對較強,入煎劑1.5~4.5g,入丸散0.9~1.5g;臨床上可見於乳腺癌、子宮頸癌、食道癌、肺癌、胃癌、皮膚癌等處方。

(待續)

參考資料

1.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P31
2. 陳志英 李水福 張芝英 山慈菇的真偽優劣檢定;中草藥;2001;32-7。
3. 童靜玲 王銀萍 朱讓騰 山慈菇與光慈菇的鑒別及正確使用;海峽藥學;2011;23 -2
4.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2版(上冊)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3;P264,P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