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1
中藥「菊花」為菊科植物菊花(Chrysanthemum monfolium Ramat.)的乾燥頭狀花序,《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9~11月,秋末冬初花盛開時分批採收,除去枝葉與雜質,陰乾、焙乾、或經硫磺燻過、或蒸後,再曬乾。性味,甘、苦,微寒。歸肺、肝經。具有疏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效。傳統多用於主治目赤、咽喉腫痛、眩暈、心胸煩熱、頭痛、高血壓、疔瘡腫毒等病症。台灣中藥典第二版根據產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收載了亳菊、滁菊、貢菊、杭菊4種,但原植物均為菊花。
二、藥材資源及鑑定2、3、4、5
藥用菊花最早分為黃菊花(杭菊等)、白菊花(滁菊等)與野菊花三種,疏散風熱多用黃菊花,養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清熱解毒則用野菊花。根據本草考證,宋代以前藥用菊花主要是使用野生品,而隨著野生菊花的減少與栽培技術的成熟,宋代以後栽培菊花逐漸取代了野生菊花。藥用菊花栽培和發展的最盛時期是在明、清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形成道地藥用菊花品種的重要階段。經過自然和人工的選擇,藥用菊花的優良品種逐漸興起,並形成了固定的產地,如安徽的亳菊、貢菊、滁菊、浙江的杭菊、河南的懷菊等。現代植物學的菊花是菊科菊屬植物野菊花的栽培品種,目前藥用菊花在市場上有亳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濟菊、祁菊、川菊等八大主流品。藥用菊花的資源分布與主要用途如表一。其生藥性狀鑑別主要是從花的直徑、花型、總苞片、舌狀花及管狀花層數和顏色、氣味來分辨,形態特徵如表二(見下期)。
(待續)
參考資料
1. 陳菲菲、錢冬女。菊花新認識。中國醫藥指南2011;32(9):405-406。
2. 時維靜。菊花鑑別與活性成分檢測的研究進展。中國醫藥科學2012;15(2):9-11。
3. 姜保平、許利嘉、王秋玲等。菊花的傳統使用及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中國現代中藥2013;15(6) :523-527。
4. 邵清松、郭巧生。藥用菊花道地藥材形成源流考。時珍國醫國藥2009;20(7)1751-1752。
5. 田榮祥、遼國臣。淺談菊花鑒別及臨床應用。時珍國藥研究。1996;7(4)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