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氣血虧虛致周圍性顏面神經麻痹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李叔霖
   日期:04月22日
 
   

 

 

 

顏面神經麻痺常可分成中樞性、周圍性等類型。中醫師洪培修表示,以常見的周圍性顏面神經麻痹來說,傳統中醫稱為面癱、口眼喎邪,這種病症屬中風中絡證。

中醫認為,致病因素跟氣血虧虛有很大的關係,再加上外在風邪乘虛入絡而致病,病程演變大致分為初、中、晚及面癱後遺症期。

洪醫師舉例指出,譬如初期階段為發病前十天;中期階段為發病十天至一個月、晚期階段為發病一個月以後,如果發病超過兩個月則歸於面癱後遺症時期。患者發病後常有臉部麻木、臉歪嘴斜、眼瞼不能閉合、額頭皺紋消失、講話會漏風、嘴角流涎等症狀,以及不能作皺眉、蹙額、鼓頰等動作。

洪醫師進一步指出,傳統中醫療法常採針藥齊施,因為雙管齊下有助於縮短病程,在初期階段,治療上偏重於祛風解肌,辨證後依照風熱、風寒等證型使用清熱藥、辛溫解表藥,可以配合西醫療法進行治療,針灸療法則採遠端取穴或健側取穴為主要治療方式。

中期階段治療偏重於搜風通絡,通常可酌加蟲類中藥材,包括僵蠶、地龍等皆是,針灸可取地倉、陽白、下關、頰車、迎香、合穴等穴位;在晚期階段,這時候患者的病情早已虛實夾雜,治療上除了予以通絡緩急之外,還需要酌加養肝血類中藥材,針灸宜透刺臉部穴位,同時配合辨證針灸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面癱後遺症時期患者通常以虛證為主,治療偏重於固本、祛瘀、通絡,針灸手法以補法、透穴法為主,同時視患者病情辨證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