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頭痛、牙痛、生理痛、工作疲勞或姿勢不正確引起身體痠痛等不適,民眾可能有急需選用止痛藥來舒緩疼痛的需求;然而,對於可能長期需要止痛的骨關節炎患者來說,無論是口服傳統或選擇性Cox-2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製劑」,都擺脫不了腸胃道、腎臟及心臟血管方面的不良反應疑慮。目前幾個治療指引建議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製劑」外用劑型止痛做為替代選擇,特別是當年歲逾75歲的長者或曾有腸胃道出血風險病史者。
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分別在2010年6月及2012年9月,發表兩篇使用外用止痛藥治療急性與慢性肌肉關節疼痛的系統性回顧文章頗適合引用。
如果是治療肌肉急性疼痛,比較外用止痛藥與安慰劑,經過3至7天用藥後,每5位患者使用外用止痛藥就有1人有效,綜觀diclofenac、ibuprofen、ketoprofen和piroxicam的止痛效果相似;然而,以相同成分,單就外用與口服劑型相較,對於療效與安全性,現有研究資料還沒有辦法認定哪種劑型用藥的療效較優。
如果針對肌肉慢性疼痛的治療,回顧持續接受治療至少2個禮拜的臨床試驗,與安慰劑比較,治療膝蓋和手部骨關節炎,至少半數患者的疼痛經過8至12週治療後,以diclofenac獲得舒緩的效果最佳,其他成份藥品則因為數據不足而未納入分析;若同成分止痛藥僅是外用與口服不同劑型相較,療效沒有統計上的差異。
不良反應方面,短期使用外用止痛藥,約6%的患者感到短暫、溫和的給藥部位不適,長期使用的情況下,約每16位患者便有1人表示不舒服,每50位中有一人會因為不良反應而停止用藥;不過,比較口服劑型,胃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機會較少。
2013年2月Mayo Clinic Proceedings也針對外用止痛藥治療急慢性疼痛主題進行系統性回顧,以diclofenac研究14篇最多,認為無論是治療軟組織受傷或是如骨關節炎般的慢性關節相關病症,外用diclofenac和ibuprofen都有強力的證據支持。同年5月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針對成人肘部側面疼痛(網球肘)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製劑」進行系統性回顧,作者認為現有研究品質低,diclofenac外用凝膠比安慰劑有效,卻缺少和口服劑型正面交鋒的研究,歷時6個月的長期研究只有一篇,結果也不明確;因此,在證據有限的情況下,有效與否仍具不確定性。
若僅針對diclofenac在PubMed資料庫,以檢索語法diclofenac[TI] AND(topical OR spray OR foam OR gel OR patch) AND oral 進行文獻查找,經整理後也會發現:相較於口服劑型,舉凡溶液、凝膠或貼布等不同的diclofenac外用劑型,對止痛劑量的需求及活性成分的全身性吸收量都顯然較低,也合理地降低了腸胃道等全身性不良反應的風險,展現優於安慰劑和口服投與不相上下的止痛效果,可以呼應上述幾篇文獻綜合分析的發現。最後,即使是同成分不同的外用劑型,確定藥動學吸收狀況極為重要,藥師可依據患者病況、施藥部位及藥物特性做出最佳的選擇與推薦。
延伸閱讀資料:
1. Pattanittum P, Turner T, Green S, Buchbinder R.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for treating lateral elbow pain in adult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3;5:CD003686.
2. Argoff CE. Topical analges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pain.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13;88:195-205.
3. Derry S, Moore RA, Rabbie R. Topical NSAIDs for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 in adult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9:CD007400.
4. Massey T, Derry S, Moore RA, McQuay HJ. Topical NSAIDs for acute pain in adult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0:CD007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