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2歲以下兒童噩夢連連,易罹精神疾病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  楊欣潔
   日期:03月06日
 
   

 

 

 

孩童頻繁做噩夢或是在睡眠時突然坐起、尖叫,多會被帶去收驚;不過,最新研究發現,較常做噩夢或是夜驚的十二歲以下孩童,未來有較高的可能性會出現精神疾病。

所謂噩夢(nightmare)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經歷過噩夢的孩童清醒後仍會記得夢境的內容,並感到擔心、恐懼;夜驚症(night terror)則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兒童在睡夢中會突然尖叫、坐起,清醒後卻不記得睡夢中發生的事,夜驚症多發生在八歲以下的兒童。

刊登在最新一期《睡眠》(SLEEP)期刊的英國研究,觀察六千七百九十六名十二歲以下兒童,從兩歲半開始追蹤其睡眠情況,包含是否曾出現噩夢、夢遊、難以入睡或是夜驚症等,並在其十二歲時調查孩童是否曾出現過幻覺、妄想、思考中斷等精神疾病早期症狀。

結果顯示,深受噩夢所苦超過一年半以上的十二歲以下孩童,比一般孩童有高出三點五倍的機率出現精神問題早期徵兆;而出現夜驚症的孩童出現早期精神疾病症狀的比率,也比一般孩童多兩倍;另外,噩夢次數愈多,出現早期精神問題症狀風險也愈高,每半年做過兩次以上噩夢的孩童,也比其他孩童出現精神疾病早期症狀比率高出五成。

不過,實驗也指出,二歲半及九歲孩童有四分之三都曾有過噩夢,十二歲兒童有三成六比率曾做噩夢、夢遊、夜驚症等睡眠問題,但只有百分之四孩童出現早期精神病;研究推測,生活中的壓力也可能反應在夢中,建議家長可將孩童的睡眠障礙當成心理健康的警訊之一。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陳映雪說,十歲以下孩童腦部發育尚未完全,常出現夜驚症其實是正常的狀況,超過十歲以上才需要進行腦波檢查,只能說情緒上較焦慮或是壓力較大的孩童,的確也可能會惡化夜驚症的情況。

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孩童做噩夢比率較成人高,夢會受到生理影響,也與日常生活中創傷、壓力有關,腦部神經傳導組織、腦電波有異狀,像是兒童情緒障礙、癲癇或是成人的帕金森氏症,都可能會以做連續做噩夢來表現,當孩童受噩夢所擾一個月以上時,應特別留意孩子日常生活、社交情況,並適當的尋求醫師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