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氣溫變化大,容易傷肺氣。中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王玟玲表示,中醫認為,人體的肺,主呼吸,主皮毛,負責人體衛外的防禦。因此,當外邪侵襲時,必先傷其肺。正氣不足,或體內有痰飲宿疾者容易發生咳嗽問題。常見「風寒、肺燥」症候。
中醫師王玟玲表示,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呼吸道過敏的患者,因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或體內有痰飲宿疾。當冬天氣候變化時,抵抗力不足,難以適應變化,因此,容易誘發咳嗽。嚴重者甚至會咳到幾個月;中醫辨證類型主要可分兩大類型,包括「風寒型」,症狀可見咳嗽頻發,痰白清稀,中醫治療時,可選用麻黃、紫蘇葉、生薑、細辛、半夏、陳皮等,達到疏風散寒、宣肺化痰止咳的作用。還有,「肺燥型」,可見乾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鼻咽乾,治療時選用百合、麥冬、生地黃等,具有潤肺生津止咳的作用。
氣喘患者在氣候變化大時,容易發生喘咳症狀加重。中醫師王玟玲表示,門診中一名70歲的老先生有氣喘病史,近期因為氣後變化較大較濕冷,喘咳明顯,且合併出現稀痰,研判屬於「寒喘」;「肺腎氣虛」症候。可配合採「溫肺益腎納氣、止咳平喘」調理。
王玟玲表示,這名70歲的老先生長年受氣喘所苦,平日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及支氣管擴張劑治療,不過冬天天氣變化過劇,加上濕冷環境,因此患者常常胸悶、哮喘發作,合併有痰白稀泡沫症狀,尤其早晚及半夜更嚴重;臨床上診斷研判為「寒喘」,屬「肺腎氣虛型」內有痰飲宿疾。
王醫師表示,針對這名患者,治療處方選用黨參、黃耆、山藥、菟絲子、肉蓯蓉、麻黃、細辛、貝母、麥門冬等,達到溫肺益腎納氣、止咳平喘的作用;另配合三九天外用貼敷後,病情已經獲得改善。
醫師也建議這類患者,平日可配合中藥調理,並注意減少生冷食物,加強運動及保暖,才能培元固本,減少發作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