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陽明、北榮團隊發現惡性腦瘤復發關鍵

   資料來源: 台灣新生報
   記者:  蘇湘雲
   日期:01月14日
 
   

 

 

 

惡性腦腫瘤當中,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為最常見、最兇惡的膠質細胞瘤,多數患者發現病灶時,往往已是晚期。國立陽明大學、台北榮總研究團隊自惡性神經膠質腦瘤中分離、培養出癌症幹細胞,經過老鼠、人類癌細胞實驗進一步發現,當「微小核糖核酸miR142-3p」減少,腦腫瘤幹細胞就會變得更加活躍,惡性度越高,復發風險也越大。未來透過這項資訊,也許可以更準確預測腦瘤患者手術後復發率與預後復原狀況。

這項研究已刊登於國際頂尖知名雜誌「分子細胞」科學期刊(Molecu-lar Cell)。

北榮醫研部基礎研究科主任、陽明大學藥理學科暨研究所主任邱士華解釋,人體中約有三萬多到四萬個基因,約有一千多個「微小核糖核酸」可以與多種基因作用,其作用原理就好像剎車一樣,微小核糖核酸與多種疾病有所關聯。而癌症幹細胞具有強大復發能力、穿透力與侵犯能力,有時甚至有很強抗藥性、抗電療效果,有時只要三百顆癌症幹細胞,就能形成腫瘤,就好像黑社會重要幹部,危害身體健康。

邱士華主任表示,最新研究發現,「IL-6」、「MGA2」與「Sox2」等基因與腦癌復發有正向關聯,如果微小核糖核酸miR142-3p表現較低,這些基因就會很活躍,腦癌復發機率就會升高。像「IL-6」會干擾微小核糖核酸miR142-3p作用,形成惡性循環,若能針對miR142-3p研發基因標靶藥物,或許就能大大減少腦瘤復發風險。

惡性腦瘤治療頗為棘手,就算動了手術復發率仍極高,患者平均一年就可能面臨復發噩運。台北榮總研究團隊、國立陽明大學研究發現,若能增加「微小核糖核酸miR142-3p」,或許就能幫助治療惡性腦癌,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研發新型載體「PU-PEI」,這種載體可以把「微小核糖核酸miR142-3p」送入大腦細胞,進行治療,未來也許能提供惡性腦癌患者另一種用藥選擇。

台北榮民總醫院醫研部基礎研究科主任、陽明大學藥理學科暨研究所主任邱士華解釋,過去都是運用病毒當載體,但因為擔心病毒感染等問題,所以醫界一直想研發新型載體,而這種合成載體微奈米級顆粒,可穿透細胞,且可以維持「微小核糖核酸miR142-3p」穩定,毒性也較低,未來不只可以用來治療惡性腦癌,可能還可以治療視網膜疾病、肺腺癌等疾病。微小核醣核酸應用治療技術已申請人體臨床實驗,相信不久將能直接加惠於癌症病患。

邱士華表示,目前治療腦瘤以開刀為主,不過復發風險極高,若能把「微小核糖核酸miR142-3p」送入局部大腦組織,也許能延長患者復發時間,幫助患者延長壽命,治療上可能在手術後注射「微小核糖核酸miR142-3p」,這樣「微小核糖核酸miR142-3p」才能發揮作用,避免癌症再度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