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持續腹瀉痛又便血,潰瘍性腸炎作祟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
   日期:11月29日
 
   

 

 

 

持續腹瀉、腹痛又便血,可能是潰瘍性腸炎作祟!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吳昌杰昨(28)日表示,門診中一名25歲的年輕男子出現持續腹瀉、腹痛又便血達一個月,經檢查後發現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的「潰瘍性腸炎」,不過致病原因不明,臨床上可透過藥物控制治療。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吳昌杰表示,這名25歲的男性患者,近一個月因持續腹瀉、腹痛又便血曾在診所接受藥物治療,症狀仍未轉好,前來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求助。經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肛門指診後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進一步評估大腸狀況。

在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都有糜爛性潰瘍且有膿性黏液及出血現象,臨床判斷為「潰瘍性腸炎」,因此接受組織切片手術並經病理化驗後證實為潰瘍性腸炎。經口服藥物及肛門塞劑使用兩周後症狀明顯改善。

吳醫師表示,潰瘍性腸炎以直腸為主,常會往結腸近端延伸至左半側結腸,但偶而也有全大腸皆受影響的可能。臨床症狀以持續腹瀉、腹痛、便血、有便意卻排不出最常見,有時會貧血、白血球增多、發燒或體重減輕。

診斷的依據為大腸鏡檢發現由直腸開始的連續的黏膜糜爛性潰瘍、血管紋路消失且有膿性黏液及出血現象;經由組織切片手術,在顯微鏡下可發現黏膜下發炎細胞浸潤且出現隱窩處膿瘍。當診斷確定就須依症狀、發炎範圍及嚴重度持續給予藥物以控制病情。

吳昌杰醫師表示,潰瘍性腸炎致病原因仍不清楚,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運作所引起,因此治療上以藥物症狀治療為主,搭配適當飲食及安定生活作息、減少生活壓力等多半可以控制良好。

吳昌杰指出,潰瘍性腸炎常用藥物包括五胺基水楊酸(5-ASA)、類固醇、抗生素、免疫抑制劑以及生物製劑。當潰瘍性腸炎患者的病情控制穩定,則一般日常活動甚至女性懷孕並不會受影響,但少數控制不良之嚴重病例,可能有腸穿孔,甚或大量出血,需緊急接受腸切除的可能性。目前藥物已多所進步且副作用並不常見,因此與專科醫師密切配合,依症狀持續藥物控制並定期大腸鏡檢及抽血追蹤是必要的。

目前醫界先進也成立了「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可提供患者及家屬更多的醫療諮詢及病友間支持性關懷。也勉勵這個疾病的病友,瞭解這個疾病,寬心、勇敢接受而非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