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白頭翁(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35期)
   記者:黃學文
   日期:9月9日
 
   

 

 

 

壹、前言

白頭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市售白頭翁藥材來源複雜常有混誤用現象,本文比較白頭翁及其易混淆品基原、考證、性狀辨識、鑑別方法、功效、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希望加強正確藥材辨識並提升用藥安全。

貳、基原

根據《台灣中藥典》(第二版)白頭翁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 Regel的乾燥根。1有奈何草、粉乳草、白頭草、老姑草等別名。產於中國大陸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等地。春季開花前或秋季葉黃時可採用除去葉及殘留花莖和根鬚保留根頭白絨毛部位。2

參、典籍記載2、4

一、功效

1、《神農本草經》:味苦、溫,無毒。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逐血止痛、金瘡。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2、《名醫別錄》:有毒,主鼻。

3、《藥性論》:味甘苦有小毒…治齒痛。

二、植物形態描述

1、《唐本草》: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實大者如鴿子,白毛寸餘,皆批下似白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

2、《開寶本草》:此草縱生,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葉生莖實如杏葉,上有細白毛近根者有白茸。

3、《中藥大辭典》:根部密生白色長絨毛,狀如白髮老翁,故名。或云花果密被長柔毛,如白髮老翁,亦通。

肆、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

依傳統典籍記載,白頭翁具清熱涼血解毒作用,主要用於熱毒血痢、溫瘧寒熱。經化學成分探討,藥用部位根含有pulchinenoside A、B、C、D(白頭翁皂A、B、C、D、A3、B4)、betulinic acid(白樺脂酸)、3-oxobetulinic acid、daucosterol(胡蘿蔔)、anemonin(白頭翁素)。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白頭翁素是一種很強心臟毒素,但去其植物的根部,餘下部分又具有強心作用。5根有抗菌、抗病毒、增強免疫、抗腫瘤、抗寄生蟲、抗病原微生物、保肝、抗氧化及殺精等藥理活性,臨床上具有可開發應用於消化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急性胃腸炎及兒童急性菌痢等治療之潛力。6、7

參考資料

1. 台灣中藥典,第二版。行政院衛生署 2013:76-7。
2. 王大觀 楊淑芬 中藥臨床學 知音出版社 2005:98-100
3. 裴慧榮 白頭翁及其常見偽品的鑑別比較 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4;14(2):36-37
4. 韋有華 白頭翁同名異物本草考證與鑑別 新疆中醫藥 2007;25(3):73-75
5. 王少琴 白頭翁及其偽用品的鑑別 時珍國醫國藥2001;12(5):428
6. 姜峰玉 陳定法 白頭翁研究現狀和臨床應用 Medical Recapitulate 2009;15(24):3785-3787
7. 韓進庭 白頭翁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現代醫藥衛生2007;23(14):2123-2124

(待續)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