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健錦囊》骨盆腔炎證見溼熱蘊、熱毒盛、氣血瘀、寒濕夾雜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
   日期:101年11月22日
 
   

 

 

 

骨盆腔發炎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常見於15~40歲的女性族群。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中醫認為,可歸屬於「下焦濕熱」等範疇,病因多為房事不節、衛生習慣不好或是身體免疫力低下導致感染發炎。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骨盆腔發炎一般常見症狀為:下腹痛、陰道分泌物增加、發燒畏寒、陰道出血、小便疼痛或是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有時被當成腸胃炎或是盲腸炎而誤診。

慢性骨盆腔發炎通常是因為之前有過急性骨盆腔炎,造成骨盆腔沾黏,當熬夜、壓力大、月經期或勞累抵抗力變差的時候,進而復發,不一定和性行為有關,可能和避孕器、手術等都有關係。

李醫師表示,骨盆腔裡面包含女性的生殖系統,卵巢、輸卵管、子宮等都在骨盆腔裡面,所以骨盆腔發炎,包含了卵巢、輸卵管、子宮的發炎,而常見感染的細菌則 是披衣菌、淋病雙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等,披衣菌和淋病雙球菌常見於性行為感染,嚴重者會產生卵巢膿瘍,進而早成不孕,一般西醫以抗生素治 療。

而中醫對於骨盆腔發炎的敘述,可見於婦人腹痛、帶下病、不孕症、下焦濕熱等範疇,病因多為房室不節、衛生習慣不好,或是身體免疫力低下,導致細菌增生而造成感染發炎。

李明哲指出,骨盆腔發炎症候表現類型常見有包括「溼熱蘊結」;「熱毒雍盛」;「氣滯血瘀」;以及「寒濕夾雜」型。中醫治療以扶正祛邪,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活血化瘀、補氣養血,必要時要兼補腎氣。

中醫藥辨證治療部分,常見證型包括有「溼熱蘊結」型,表現可見惡寒、發熱、全身不適、下腹痛、帶下臭穢、口乾、小便黃少、大便乾、脈弦數,舌紅苔黃膩,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

屬「熱毒雍盛」型表現可見出現高燒、惡寒、下腹壓痛、頭暈、噁心等症狀,脈浮數,舌紅赤苔黃,常用黃蓮、黃柏、百花蛇舌草、敗醬草、金銀花、牡丹皮、續斷 等藥治療。「氣滯血瘀」型常見於慢性盆腔炎反覆發作,可見月經出現疼痛、血塊、經血色黑,小腹按壓有硬塊感,舌暗紫,脈澀,常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 五靈脂、蒲黃、乳香、沒藥、赤芍、香附、木香、土茯苓、金銀花等加減治療。

「寒濕夾雜」型者常見帶下量多,小腹冷痛,身體重著,下肢水腫尤其在下午過後嚴重,舌淡白,苔白厚,脈沉滑,常用小茴香、葫蘆巴、延胡索、五靈脂、川楝子、香附、烏藥、制附子等藥加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