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血瘀、氣血虧虛是阻塞性肺病誘發因素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
   日期:101年10月04日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血瘀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中的必然病理,當久病損傷正氣,虛血行不利而易致瘀血,痰鬱阻絡,都是形成瘀滯的原因。

陳萍和醫師表示,病程展過程中長期缺氧和代償性紅細胞增多,血液黏度增加,肺動脈收縮,肺動脈壓增加,右心負荷加重,導致肺瘀血加重,影響氣體彌散而造成進一步缺氧,從而形成缺氧、瘀血、缺氧的惡性循環。

中醫認為,當血液流行不止,環行不休有賴於氣的推動,及陽氣的溫煦。氣虛或氣機鬱滯或陽失溫煦,都可能導致血瘀。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肺助心主治節,調節 血液循環。當肺失宣降,不能助心治節,因而形成瘀血。尤其在後期久病入絡者,瘀血內停,促進痰濁形成,痰瘀互結,阻滯心脈,患者表現可見面色晦暗,唇甲紫 紺,舌黯,舌下瘀筋增粗等,藥方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氣血虧虛」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反覆發病,和誘發機體感染的主要內因。陳萍和表示,機體衰弱,抵抗力低下,就是中醫所說的虛,在治氣中應同時兼顧行氣與補氣。

陳萍和表示,中醫強調「精氣奪則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則生痰,虛則致瘀,痰生瘀成則虛益甚。三者互為因果,虛實錯雜,造成病情逐漸加重。此外,呼吸肌疲勞主要是膈肌疲勞,其出現可能明顯早於呼吸功能衰竭,是患者呼吸衰竭重要因素。

因此,在治氣中要同時兼顧行氣與補氣。中醫提出了治痰治瘀,以治氣為先的思路,為行氣奠定了理論基礎;而在急性期接段,同時仍要固本防脫,以免攻伐太過,臨床藥方應用上,可用生脈飲進行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