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健錦囊》水腫治療從發汗、利尿著手,針灸療法最見效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
   日期:101年07月31日
 
   

 

 

 

引起水腫的原因很多,可區分為局部性或是全身性。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偉坤表示,局部、單側性的水腫大多見於局部發炎,局部血管或淋巴管阻塞。全身性水腫最常見的是滯留性水腫,因血液回流不良所引起。

中醫師陳偉坤表示,水腫為全身性的原因,包括如鬱血性心衰竭、白蛋白過低血症、腎臟瀦留過多鹽和水。局部的原因,如靜脈鬱積、淋巴鬱積、直立性水腫。其 中,鬱血性心衰竭,水腫出現在身體較低處,平臥時則下背水腫。腎臟瀦留過多鹽和水(如藥物影響),水腫通常在較低位置,也可能為全身性質。

白蛋白過低血症(如肝硬化、腎病症候群),血漿膠質滲透壓降低,使液體滲入並停留於組織間隙,水腫首先出現在眼瞼皮下組織鬆弛處,睡醒後也可能出現在腿 部。靜脈鬱積、淋巴鬱積則水腫,則限於阻斷的區域。直立性水腫因長期坐著或站立,無法活動身體,如長途飛行或上班必須站立的工作,水腫處於低處。

醫師指出,若為局部因素;尤其突發性單側肢體腫大,更要考慮急性發炎、血栓或深部靜脈阻塞,必須儘快就醫。而全身性水腫,患者常因久坐或久站而引起下肢腫脹,於午後到晚上最嚴重。

陳偉坤指出,中醫將水腫分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等五種類型,並以五臟發病證候分為肝水、心水、脾水、肺水、腎水。臨床上治療主要可從發汗及利尿著手。並可配合針灸穴道治療。

陳醫師表示,中醫古籍中提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癒。」在治療上,可配合發汗及利尿兩大原則。也有醫家將水腫分為陰水、 陽水兩大類,區分虛實兩種不同性質的水腫,作為臨床辨證基礎。就現代醫學分類中,急性腎炎類似於中醫「陽水」「風水」、「皮水」的症狀;而慢性腎炎,則類 似中醫「陰水」與「正水」的症狀。

陳醫師表示,水腫針灸治療,依病因病證不同選取適當的穴位。若水腫初起,有外感、感染風寒症者,可取曲池、合谷、足三里、內庭、三陰交穴。而久病體虛,則可取復溜、公孫、中封、太白、水分穴。另可加灸氣海、關元穴,隔鹽灸神闕(肚臍)。

水濕內停也可能造成水腫久不癒。陳偉坤表示,門診中一名43歲女性患者,主訴患有水腫許久,以兩下肢水腫為主,症狀時好時壞。過去曾動過腹腔手術,術後逐漸下肢水腫。研判是「水濕內停夾風」兼有「腎虛」的症候所致。

陳偉坤表示,門診中曾有一位43歲的婦人,水腫問題困擾許久,兩腿水腫症狀反覆,一直有壓痕,曾到西醫檢查心肝腎等功能都正常。多年前曾經做過腹腔手術,手術後逐漸下肢水腫,經過治療,都沒有明顯改善。

陳醫師表示,臨床上可見患者體胖,皮膚過敏,全身泛發細粒紅色丘疹,脈浮滑,舌紅,苔白滑,辨證研判是屬於「水濕內停夾風」兼有「腎虛」,針對這名婦人, 處方以越婢加朮湯和真武湯,加敗醬草、天花粉、貝母,經服藥一星期後,兩腿水腫稍減輕,之後再服藥一個月後,皮膚過敏也有所改善,紅疹消失。並再繼續以上 方加減調治,之後手指按壓兩足脛,終於已不見壓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