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滅菌大作戰 - 抗生素使用原則

   資料來源:亞東藥訊(第144期)
   記者:亞東紀念醫院 藥劑部 王怡茹 藥師
   日期:
 
   

 

 

 

「藥師,我今天來看感冒,醫師說要開一粒消炎藥給我,咁是這?」在傳統觀念裡,很多人總會把抗生素當成是消炎藥,又認為藥吃多了對身體沒有好處,吃了幾天症狀好了,就自行停用抗生素,往往在無形中產生了抗藥性而不自知。

細菌、病毒、黴菌與寄生蟲等是造成人類感染的來源,而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早期沒有抗生素,人類一旦遭到細菌侵襲,大部分都出現無法控制的感染症而死亡;1928年由微生物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黴素(penicillin,盤尼西林) 後,1941年藥廠開始量產,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使用的抗生素,之後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以合成方式發明了更多種類的抗生素,以對抗各種不同種類的細菌。

適時及適切的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消滅病原菌,改善症狀,然而當體內的細菌還未完全消滅即停用藥物,殘存的細菌會出現變異,產生對抗藥物的能力,使藥效難以發揮,這就是一般所謂的抗藥性。細菌本身產生基因突變或是從其他細菌取得抗藥性基因來源,是產生抗藥性的兩大作用方式;產生抗藥性的後果,會使得使用藥量越來越重,不僅延誤了病情,也拉長了治療時間,原本吃藥一星期就可痊癒,現在可能要拖到一兩個月還遲遲治不好,嚴重的話,還會變成無藥可醫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警訊,由於濫用與誤用抗生素,多重抗藥性細菌的數量急遽增加,全球各地因為抗藥性細菌不治的患者人數越來越多,因此,你我都需要建立使用抗生素的正確觀念。

某些民眾對於抗生素往往會有「抗生素是萬靈丹」的錯誤觀念,其實抗生素主要是針對細菌感染,非細菌所造成的感染是無法藉由它來治療的;抗生素也跟一般的消炎止痛藥不同,並非所有的發炎都可以用它來當作消炎藥,也不是所有的發燒都一定要用它才有效。有些人會依自己的就醫經驗,上次吃的抗生素很有效,這次生病的症狀跟上次一樣,就要求醫師開相同的抗生素來吃,或是自行購買使用,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身體內的正常菌叢還可能受到抗生素的摧殘,免疫能力反而越來越差。每一次生病需不需要吃抗生素,應該要服用哪一種,都需要經過醫師根據不同病癥、化驗結果、臨床經驗來決定選擇何種抗生素,千萬不可以認為抗生素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如果養大了細菌的胃口,那可是後患無窮。

在使用抗生素時,必須按照醫生處方定時定量服用,千萬不要擅自改變服藥時間,以免因為時間間隔太近使藥物在血中濃度太高,易出現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如果時間間隔太遠,則血中藥物濃度不夠,對細菌的抵抗力減弱,容易讓細菌有機會反撲。四環類抗生素 (Tetracyclines)容易與鈣,鐵,鎂螯合而產生人體無法吸收的化合物,最好避免與奶製品或胃藥一起服用,以免影響吸收。 兒童專用抗生素製劑,依照藥品性質,各有不同泡製與保存方式,請確實瞭解,才能達到藥效。

有些人今天有症狀今天吃,明天好了或是忙了忘記吃就不吃,這樣自行停用的方式,最容易讓細菌產生抗藥性,等到下次再有細菌感染時,同樣的藥物可能就無法對它產生作用了,由於新繁殖的病菌能適應曾經使用的抗生素,要再度殺滅這些病菌時,便需要用其他更強的藥,所以劑量反而越吃越重,因此需按照醫師指示的天數療程,全程服用完畢,即使症狀都消除了,還是要繼續吃,才可以確定體內的細菌已經完全被消滅。抗生素並非全然無副作用,少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皮膚紅疹、局部紅腫熱痛等過敏反應,極少數會出現過敏性休克,最嚴重甚至危急生命,所以在服用期間,應隨時注意身體反應,當出現過敏症狀,請將服用藥物的藥名、成分紀錄下來,症狀嚴重時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過度害怕出現副作用或是抗藥性,而拒絕使用抗生素更是一大迷思。例如:手術前後常會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適當而節制地使用,在使用者身上並不會出現抗藥性細菌感染的問題,所以一旦確定為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時,不需排斥使用。

當醫師改開其他抗生素使用時,這時可不要隨意將藥品丟棄或沖入馬桶,這樣的作法會污染河川土壤,破壞自然生態,導致抗藥性菌株增加,可拿到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或醫療院所做藥物回收。

台灣的某些細菌抗藥性比例,相較其他國家已名列前茅,如果我們再不正視抗生素的濫用問題,將來生病無藥醫的後遺症一定會產生,屆時只能自食惡果,再度回到沒有抗生素的時代,讓細菌成為人類的頭號敵人。因此,平時請養成「不自行購買、不主動要求、不隨便停藥」的正確使用抗生素觀念,領藥時可詢問藥師,確定哪一個是抗生素與正確使用方式,並依照醫囑,按時按量吃藥,確實將所有的抗生素服用完畢,必要時回診追蹤,以確定細菌已被徹底根除,才能保障您的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