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對肝病很早就有所認識,只是名詞各有不同。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中醫對肝炎的病理、病機,多半認為是肝氣鬱滯、肝膽濕熱、氣滯血瘀、肝腎陰虛等所致,甚至患者還可能會出現黃疸的症狀,像這種情況多屬於B型肝炎引起的抗體所造成的傷害。
廖桂聲醫師指出,肝氣鬱滯者,通常是急性肝炎期或去邪未盡、疏達失調,促使病邪滯留在肝臟內,結果就造成肝氣鬱滯,當肝臟發炎時,肝細胞浮腫容易促使膽汁排泄功能不佳,最後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胃腸蠕動失調,結果自然就發生肝氣鬱滯。
廖桂聲醫師進一步指出,肝膽濕熱者,「證因脈治」,黃疸症皆生於熱,尤以膽火居多,因為膽熱的關係,膽汁滿溢出於外,通常是以漸滲於經絡,然後身目俱黃。中醫也認為,肝氣之鬱,肝膽濕熱多是肝藏血而不藏水,外來之水多,則肝閉而不受,結果移水於脾胃、膀胱等器官或系統,結果因為這些器官或系統都不能容納下,於是惡性循環就因此而發生,濕氣復返而入肝,入肝後就生黃疸。
廖桂聲醫師認為,氣滯血瘀者,多半是氣不出血,所以敗血,血不華色,所以色敗。如果從現代醫學來看,急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改變是肝細胞壞死。當然,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改變,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濕熱證」。當肝細胞腫大,導致肝內微小血管發生改變時,更易促成肝細胞的壞死,以及影響肝細胞的再生,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氣滯血瘀」的現象。
肝腎陰虛者,傳統中醫有肝腎同源的說法存在,認為黃疸可由肝及腎影響。肝腎陰虛者多半出現較晚,病位較深,病情也較嚴重。患者常出現頭暈、腰痠背痛、性機能障礙、代謝亢進等顯著症狀,像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肝腎陰虛。
要保養肝臟健康,讓肝功能正常運作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保肝的方法相當多,但有七項基本原則一定要做到,例如保持樂觀人生、要有休息時間、三餐營養均衡、不可輕易迷信偏方、輕鬆的經常做運動、防止意外的感染、定期追蹤肝功能指數等皆是不可偏廢的保肝原則。
廖桂聲醫師指出,中醫認為,「怒則傷肝」,因為肝功能跟情緒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要保持樂觀人生;飯後休息是強化肝臟的最好方法,飯後三十分鐘,應該要讓自己安靜休養,充分的休息時間可大量吸收營養成分,同時可避免過度勞累。
以傳統中醫的觀點來說,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血行在膽;凌晨一點至三點,血行在肝。所以肝膽功能不好的人,應盡量在十一點前就寢,最好不要超過一點,如果是必需輪流值夜班工作的上班族,最好考慮一下職業跟健康孰輕孰重。
注意營養均衡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養成定時定量攝取營養食物的習慣,多吃綠色蔬菜、水果、地瓜,對排便順暢、減少肝臟負擔等,都有相當大的幫助;不可輕易迷信偏方也是保肝原則之一,如果吃下太多人參雞、當歸鴨、十全大補湯等滋補強壯類藥膳,將可能出現「火上加油」的情形,因為這些東西會使體質更亢奮,且高熱量的食補可能會損害到肝臟。
廖桂聲醫師強調,人體過度勞累是保肝的大忌,所以輕鬆的經常做運動才是維護肝臟健康的方法,像是多去戶外走路或散步,可以增加肝臟的新陳代謝,促使較多的氧氣通過血液,當血液循環變好時,可讓腸胃分泌更多消化液,同時供應肝臟製作膽汁以助消化。
除此之外,防止意外的感染事件,除預防注射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感染,例如避免輸血、穿耳洞、刺青、打針、針灸、紋眉、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等皆是;定期進行肝功能指數檢查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建議民眾應該每年接受一次抽血檢驗,已罹患肝病者應服從專科醫師指示,耐心地持續服藥,如此,就能幫助做好保肝的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