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治便祕宜潤下、緩下慎用攻下藥材防耗氣傷津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
   日期:100年06月20日
 
   

 

 

 

治療便祕有七法。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傳統中醫認應從調理臟腑著手,分虛實而治,實證以祛邪為主,分別施以瀉熱、散寒、理氣等原則,輔以導滯中藥材;虛證以養正為先,後根據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主用滋陰、養血、益氣、潤陽的藥材

張醫師指出,便祕以潤下為主,以緩下為宜,慎用攻下之品。治療不能一見便秘就使用大黃巴豆等中藥材,如此才能夠避免耗氣傷津,形成惡性循環。大黃巴豆為攻洩潤下類中藥材

自行用藥治療便祕為普遍的情形,但藥不對症、療效不佳延誤病情,麻煩就大了。張盈瀅指出,對症治便祕有七法──導滯瀉熱,潤腸通便法、通便導滯,溫裡散寒法、疏肝解鬱,理氣導滯法、健脾升陽,補氣潤腸法、養血寧心,潤腸通便法、滋陰補腎,潤腸通便法、溫補腎陽,潤腸通便法

針灸可用來治療習慣性便秘。中醫師張盈瀅表示,只要取適當的穴位即可治療,針灸主穴包括天樞、足三里、支溝、大腸俞、承山等穴位;配穴包括中脘、合谷、陽陵泉、三陰交、豐隆等穴位

天樞穴位在肚臍左右延伸二吋的地方;足三里穴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的地方;支溝穴位在腕背中間向上三寸,兩骨間凹陷處;大腸俞穴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有痔瘡者加取痔俞、會陰、二白、白環俞等穴位;肛裂加孔最、承漿等穴位;直腸脫垂加百會、會陰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