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 救腎又救心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
   記者:洪堯民
   日期:100年05月30日
 
   

 

 

 

50歲的黃先生(化名),罹患慢性腎小球腎炎多年,因為工作忙碌,並沒有規則就醫。直到半年前,出現反覆胸悶症狀,到內科門診就醫,經一系列檢查(包括住院心導管檢查)後,證實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黃先生就醫時詢問:「慢性腎臟病是不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答案是肯定的。

多數人知道慢性腎臟病若不及早發現與治療,可能會逐漸破壞腎功能而進展到尿毒症。很多人以為慢性腎臟病最可怕的是將來需要洗腎,但臨床經驗及許多醫學研究指出,很多慢性腎病患者在進展到尿毒症之前,就常因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而死亡。

著名的美國腎臟病雜誌日前刊登由美國華盛頓大學腎臟科教授Couser(中譯為庫斯)醫師發表一篇最新專文,提出各種證據顯示,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並積極治療,的確能降低尿毒症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進而改善長期的健康預後─救腎又救心。

庫斯醫師也是國際腎臟醫學會前任主席,他引用多篇醫學文獻說明,從2004年起,陸續有醫學研究指出,中度的腎功能衰退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些研究發現,不同程度的腎絲球過濾率(為評估腎功能最佳指標,正常值約為每分鐘100毫升左右)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與住院率的相關性。

當腎絲球過濾率降得越低(表示腎功能愈衰退),發生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愈高;大於55歲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與死亡的機率,與糖尿病患者或曾發生心肌梗塞的患者相當或甚至更高。

其實慢性腎臟病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強力危險因子,獨立於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一般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外。

庫斯醫師的另一個重點是強調蛋白尿會加速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速度。有些研究發現,當每天白蛋白尿量超過300毫克時,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超過6倍。如果能透過使用合適藥物降低蛋白尿,會比只降低血壓更能有效的保護心臟與腎臟。

台灣地區大約平均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但大部分的患者,卻不知自己罹病,這是因為早期腎臟病幾乎沒有什麼臨床上的病狀。

建議以下高危險群民眾一定要篩檢有無早期慢性腎臟病:

●糖尿病患。

●高血壓病患。

●肥胖民眾。

●常吸菸者。

●50歲以上。

●家族中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腎臟病史者。

●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

●痛風患者。

●常吃止痛藥患者。

●常吃草藥、偏方者。

檢查項目應包括血壓測量,驗尿篩檢蛋白尿,以及抽血檢查血液肌酸酐濃度來估算腎絲球過濾率,必要時,接受腎臟超音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