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抗痙攣藥可緩解 促進腸道肌肉放鬆

發表於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王柏楊
   日期:100年05月12日
 
   

 

 

 

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胡光濬醫師表示,診斷大腸激躁症必須根據徵狀來判定,並排除其它所有可能引起相似徵狀之疾病,例如感染、發炎、潰瘍、憩室炎和癌症,才能確立其診斷。

針對大腸激躁症的治療,一般會先應用藥物來緩解大腸激躁症之症狀,包括抗痙攣藥、抗憂鬱劑、止瀉藥、止痛藥等藥物及補充纖維質。因抗痙攣藥物能促使腸道的肌肉放鬆和解除痙攣之現象,而抗憂鬱劑則能降低神經的敏感度。

胡光濬醫師指出,服以止瀉藥可減緩食物在腸道中移動的速度,並運用能消除脹氣和消化不良的藥物來減輕腸道之不適感,而補充纖維質則可幫助排便且減緩水瀉。

而大腸激躁症一般雖多被認定為可能是因生理病變所造成,但心理層面之影響卻不可忽略,如思緒焦慮、生活壓力大、心情緊張時都會使得症狀惡化,故生活態度的輔導在治療大腸激躁症亦有其必要。又精神治療皆能些許改善其症狀,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溝通,鬆弛訓練等,甚至肌肉鬆弛法、催眠、生物回饋法等。

胡光濬醫師呼籲,儘管大腸激躁症對生命不具威脅,但卻會嚴重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且症狀反覆發作並持續久時,而造成高額的診療花費。由於大腸激躁症之臨床症狀專一性不高且易受到心理及社會等因素影響,但只要經過適當的檢查,就可以盡早找出病灶予以治療,以擺脫其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