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言
中藥黃柏原名「檗木」,其來源為芸香科植物黃皮樹(川黃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ieid.或黃檗(關黃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乾燥樹皮。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詳細記載,並有許多異名。如檗木(神農本草經),檗皮(傷寒論),黃檗(圖經本草),其中“檗木”為黃柏的原名。黃柏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自古用為“止泄痢,目熱赤痛,口瘡,血痢藥”。本草綱目載於木部喬木類,為中醫臨床常用中藥,在中醫臨床上常為君藥,組成的方劑如二妙、三妙、四妙系列方等。
貳、品種
目前台灣市場黃柏品種大約有下列幾種:川黃柏、關黃柏、台灣黃柏、韓黃柏。
1、川黃柏:產於四川、雲南、湖北、貴州、廣西等處。片大整齊,皮厚,紋細,顏色黃而微帶隱綠色,多切成一定大小,品質最佳。
2、關黃柏: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及河北秦黃島等地。皮粗而薄,質鬆,形狀不規則,老嫩兼有,不及川黃柏佳。
3、台灣黃柏:皮厚,顏色深黃,因在山上常用烘烤乾燥,偶見烤焦斑,品質甚佳,同川黃柏。
4、韓黃柏:皮鬆薄,市場飲片常切成2~3cm正方形,品質最差。
參、典籍記載
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大腸經。本品苦寒沉降,清熱燥濕,長於清瀉下焦濕熱。其功效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腫祛腐,臨床上用於治療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痔漏、盜汗、遺精、骨蒸發熱、風疹、瘙癢及瘡瘍後傷口感染,屬陽症者。神農本草經記載:「味苦,寒。主治五臟腸胃中結氣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瘡。」名醫別錄則提到:「無毒,主治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久服通神。」日華子本草:「安心,除勞,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淚,口乾,心熱,殺疳蟲,治蛔,心痛,疥癬。蜜炙治鼻洪,腸風瀉血。因此黃柏蜜炙後,可兼清中、上焦之火而不傷脾胃,且能抑制苦寒之性能,泄腎陽下焦之火,並借助蜂蜜甘味入脾和中之性,增強入脾胃益陽之功。」
肆、炮製
一、生製黃柏:
1、炮製:取黃柏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曬乾即得。
2、作用:生製黃柏性寒而沈,生用苦燥,清熱燥濕作用較強,可治下焦濕熱引起的陰部腫痛,小便淋澀赤黃,足膝萎軟無力等症。
二、蜜炙黃柏:
1、炮製:將煉蜜加入適量水稀釋成蜜液,拌入洗淨黃柏絲,稍悶,待蜜液淨潤藥材後,置熱鍋內以中火翻炒,至藥材水分去盡,鬆散不黏手時出鍋,晾透既得。
2、作用:蜜能止痛、解毒、緩和黃柏苦寒之性。因此蜜炙後可瀉中焦之火,且免傷脾胃,臨床上可治五心煩熱之症。
三、酒製黃柏:
1、炮製:將洗淨黃柏絲100kg加黃酒10kg拌勻,微潤,待吸盡後入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呈微黃色或微帶焦斑,取出,晾透既得。
2、作用:此藥清下焦濕熱,故酒製可引要上行,主瀉上焦之火,臨床上治療口舌生瘡及頭面病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