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 - 枸杞子(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713期
   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中藥組 劉瓊玉
   日期:
 
   

 

 

 

一、基源

《神農本草經》上品將植物枸杞之藥用部分以「枸杞」原名收載。後人將其果實稱為「枸杞子」,根皮稱「地骨皮」,為處方常用藥;而其葉稱為「枸杞葉」或「天精草」,民間用來代茶止消渴。

杞枸子(Lycii Fructus),始載於《名醫別錄》,原名枸杞實。為茄科(Solanaceae)落葉灌木植物寧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 和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 的成熟果實,經乾燥而得。

主產於寧夏,河北、甘肅、新彊、內蒙古等地亦有生產,以寧夏產者最佳。6~9月為花期,7~10月為果期,於夏、秋二季果實成熟,呈橙紅色時採收,晾至皮皺後,再曝曬至外皮乾硬、果肉柔軟,除去果梗,生用或鮮用。

二、藥材性狀

Lycium barbarum L. 之果實,稱為寧夏枸杞或西枸杞,又名甘杞,果實分長果和圓果兩種:長型果呈長卵形至紡錘形,多壓扁,兩端略尖,長1.2~1.8 cm,中部寬 0.5~0.8 cm;圓型果呈橢圓形,略壓扁,兩端鈍,長 1~1.5 cm,寬0.6~0.9 cm。表面有細皺縮紋,色鮮紅至深紅,略有光澤,一端有白色果柄痕,果肉厚而柔軟,具滋潤糖性,內有 20~50粒黃色腎形種子,氣香甜,味甜,種子稍酸澀;而 Lycium chinense Mill.之果實稱為津枸杞或血枸杞,果實橢圓形或卵圓形,兩端略尖,長0.8~1.5 cm,直徑3~5 mm,表面血紅色或暗紅色,有較緊結的細皺紋,無光澤,質柔軟而略滋潤,一端尖銳,另端稍圓,果身大多不壓扁,較結實,果肉較薄,糖質較少,內有黃色扁腎形種子 20~40粒,果細,肉薄,糖少,種子佔比例大。

一般炮製方法為揀淨雜質即可供藥用。其品質以粒大、肉厚、種子少、色紅、質柔軟者為佳;粒小、肉薄、種子多、色灰紅者質次之。

枸杞子在夏季極易吸潮,發霉、生蟲和變色,保管不當,甚易變成黑色,必須特別注意。應貯藏於乾燥、通風、涼爽的庫房中。

三、功效主治

枸杞之性味甘、平,歸肝、腎、肺經。為平補肝腎之常用藥,不寒不熱,陰虛陽虛皆可用,但較多用於陰虛。可明目、潤肺、滋腎、補肝、益氣、生精、利大小腸、強筋骨。具有益精明目、滋補肝腎、活血通經之功能。主治肝腎陰虛諸證,陰血虧虛證、消渴證、陰虛勞嗽證。用於眩暈耳鳴、目昏不明、虛勞精虧、內熱消渴、血虛萎黃、腰膝酸痛、病後體虛及貧血、營養不良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