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病人用藥教育 - 青春痘的治療(上)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707期
   作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 葉爵榮 藥師
 
   

 

 

 

青春痘好發於青少年,又稱為「痤瘡」或「面皰」,根據統計,年齡介於11到30歲之間的人,約有80%會在某一時段長青春痘,少部分提早7至9歲或延遲40至50歲仍會產生。青春痘主要成因為皮膚油脂腺損害,皮膚表面毛細孔和皮膚下面的油脂腺是透過一條小囊通道相互通聯,皮膚下的油脂腺會產生油狀皮脂,當皮脂腺小囊堵塞時,油脂無法分泌出來,容易在面部、頸部、背部、胸部以及肩部形成痤瘡。

青春痘可能形成原因包含遺傳體質、皮脂腺分泌旺盛(油性膚質)、內分泌失調(生理期、懷孕荷爾蒙變化)、毛囊皮脂腺內細菌、飲食習慣(高熱量、油炸或辛辣)、壓力情緒變化、化妝品使用不當…等。青春痘雖不是致命疾病,但易導致皮膚疤痕,對心理層面影響顯著,可能出現自尊降低、抑鬱和焦慮反應。2001年全球青春痘處方產品市場為20億美元,非處方市場估計更是處方產品的2至4倍。青春痘治療時間因症狀、嚴重度、及年齡而有所不同,需針對個別差異來選擇保養及治療方式。然而缺少標準化的疾病程度分級及治療測量結果,因此難以進行文獻系統化的統合整理,然而近年來以實證為基礎的學術論文,由臨床治療探討,歸納主要治療原則為消除粉刺,維持皮膚清潔,減少微生物孳生,降低發炎反應。

用青春痘治療藥物

(一)成藥
對輕度的青春痘可能會有效,包括特殊清潔用品及外用藥品,多數含有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硫磺(sulfur)、水楊酸(salicylic acid)及間苯二酚 (resorcin)等成份。

(二)抗生素
處方治療藥物則以抗生素為主,可抑制初油酸桿菌的繁殖,降低細菌量,使油脂不易被分解為游離脂肪酸,較不易產生發炎反應。
口服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抗生素,殺菌且兼具抑制毛細孔發炎的功能,可抑制毛囊皮脂腺內的細菌繁殖,進而減少痤瘡生成,依照病情嚴重程度,給予不同的四環黴素類藥物,tetracycline 500mg,每日二次、minocycline 50mg,每日二次,或100mg,每日一次、doxycycline 100mg,每日二次。四環黴素應避免與含有鋁、鎂、鈣的制酸劑,氧化鎂、鐵劑、鈣片及乳製品食物併服,以免降低口服吸收率,影響治療效果,其中doxycycline 半衰期長,效力較強,吸收較不受食物干擾,且經腸胃道排除,腎功能不全者,不需調整劑量,為優先建議選擇之藥品。
紅黴素(erythromycin)、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西地酸素(fusidic acid 2%)、磺胺類藥物(sulfonamides),亦是青春痘治療上常見用藥。

(三)杜鵑花酸、壬二酸 (azelaic acid)
促使毛細孔角化現象正常化,比較不會有毛孔角化阻塞,可以降低細菌數量及改善黑色素沉著。對於青春痘有療效,而且對於疤痕及皮膚美白亦有不錯的功效,懷孕的婦女可以使用。

(四)抗發炎藥膏(benzoyl peroxide)
強效殺菌劑,可以減少毛細孔內的細菌,減少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水解,降低游離脂肪酸,為第一線治療用藥,適用於所有痤瘡,對發炎之青春痘效果極佳。起始劑量為5%,每日一次,持續一週,之後可增加至每日兩次,早晚適量局部輕點於患部,最多可增加至10%,每日兩次,持續4~6週,使用期間需避免過度日曬引起色素沉殿。約有5%的使用者會有局部皮膚刺激反應,1~2.5%會引起接觸性過敏,針對皮膚較敏感的患者,可以低濃度(2.5-4%)治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