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治高血壓必須辨証論治。新竹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鄭阿乾醫師表示,辨證論治後才能對症下藥,使血壓正常,並達到治療的目的,原則上,常分四類型施治。
鄭醫師指出,因風邪引起血液循環不佳,造成養份和水份不平均、心肌缺氧而促使體內血壓昇高,常因感冒沒治好或勞累所致,為感受風寒或風熱,治宜去風解表、調節體溫,同時患者宜適時休息以便消除疲勞,血壓即可望恢復正常。
飲食不節制或過度肥胖的人,常因風痰內阻而引起高血壓,但當病癒後,血壓即可恢復正常,這類型的人常有血壓常高、頭暈頭重、胸悶、噁心、痰多、四肢麻木、體型肥胖、容易便祕等症狀,為痰濕內阻型,治宜去濕化痰,同時也要努力運動,以便減輕體重。
鄭阿乾醫師進一步指出,愛喝酒或容易發怒、情緒急燥、常緊張或煩惱而引起腹脹、膽汁分泌不良者,為肝陽上亢型,這類型的人常有血壓時高時低、頭暈頭痛、易怒心煩、口苦、面赤等症狀,治宜疏肝利膽,平常應注意放鬆心情,以便減少急燥和憂慮。
用腦過度、睡眠不足、常煩惱、壓力過大者,為肝腎陰虛型,這類型的人常有長期血壓高、忘東忘西、臉色無光澤、眩暈、頭痛、腰膝無力、頻尿、耳鳴、手足心煩熱、視力減退、失眠等症狀,治宜滋腎養肝、安神,同時減少緊張和壓力。
營養不良、氣血兩虛、操勞過多、產後失調、出現更年期障礙者,為陰陽兩虛型,這類型的人常有血壓時高時低、臉色蒼白、眼睛無神、失眠多夢、眩暈、腰膝無力、心悸、胸悶等症狀,治宜調補氣血、養陰助陽,平常則應設法充足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