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包裝食品管控機制 應更嚴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667期
   記者:劉宇琦 藥師
 
   

 

 

 

地下電台、游牧商人誇大療效甚至販賣偽劣藥品的狀況由來已久,藥界也長期持續的對民眾進行用藥安全宣導。個人曾參與不下數十場次,然而僅憑藥師駐點式宣導,其效如杯水車薪,終究難敵不法業者的洗腦式行銷。

近日吳揆有感於不法藥品危害國人健康甚鉅,下令進行掃蕩,一時之間風行草偃,不肖商人紛紛歛跡走避。對這次捍衛國人健康的行動期我們應給予喝采,同時也期望政府能以中央之力持續對這一議題進行長期監控與查緝,以斷絕「春風吹又生」的窠臼。不法藥品之害顯而易見,但更令人防不勝防的是以合法掩護非法、食品添加藥物的情形。

在苦等不到處方的窘境下,保健食品已經是不少藥局賴以糊口的營業項目,但違法商品案例屢見不鮮,藥師卻每每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成了另類受害者。這類事件幾乎已是按照公式進行。每次媒體消息曝光,舉國譁然,然後各界一片撻伐,「黑心」大帽四處可見,消費者一片恐慌紛紛拒用、衛生單位四處稽查,但數周之後旋即風平浪靜,等待下一個浪頭再起。如此週而復始,由不同主角演出同一套劇本,如此不但整體藥界形象一再受損,藥師也深受其害,有時甚至得拉下鐵門奔波於法院間。

這種由下游爆發問題的模式讓整個社會付出極大代價:其一,產品皆已散佈流通,甚至已經銷售殆盡,對民眾的傷害已經造成。其二,問題商品已如覆水般四散,回收困難。其三,媒體報導引起民眾恐慌心態,全面拒用的狀況導致同類商品良窳俱焚,一同陪葬,甚至危及相關產業。

台灣食品製造業雖然受GMP規範卻無法建立GRAS(generally regarded as safe美國食品藥物主管機構給予的檢驗標記)。因此,建議主管單位應從銷售端建立控管機制,設立提供藥師送檢產品之窗口,讓藥師能在進貨同時更精確的幫消費者做好把關動作。以藥局販賣之商品而言,一般皆能要求廠商提供樣品,政府如果有一個窗口可以接受檢體進行化驗,不但可以節省稽查人力,且能更全面杜絕不法商人的投機行為,藥師亦能善盡民眾健康守護神之角色,解決人民「食不安心」的惡夢,否則民間的零售商、消費者辨別能力有限,難以把關。但每次身受其害的卻是消費者,承擔「黑心」大帽的則是零售商,真正黑心的供應製造者反而隱身幕後逍遙法外。

食品種類包羅萬象,管理不易。但是看看馬來西亞在清真食品認證方面不但做出成績,甚至開創出無限商機!因此,政府應該更積極健全管控機制,以期讓民眾在「吃」的方面有免於恐懼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