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專業觀點/便祕揪元凶,別急著用藥

   資料來源: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記者
   日期:02月26日
 
   

 

 

 

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幾乎三餐外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加上不愛喝水,沒有時間運動,便祕成為多數台灣人的困擾。除了飲食,疾病也可能是造成便祕的原因,如大腸癌、腸阻塞、小腸腫瘤等,因此發現便祕後,應該要先釐清到底是何種原因造成便祕。

醫學上對於便祕的定義,是每周排便次數低於2次以下,一周若低於3次,就得思考近期飲食是否出了什麼狀況,是否未達到均衡飲食的標準,這時可多吃蔬果改善,也建議可以多蹲廁所,慢慢幫助排便。

若是以時間來判別便祕,長期或經特定行為後出現的便祕,屬於功能性便祕,特定行為指搭乘長途飛機出國旅遊,突然便祕,或熬夜、工作壓力大等,都可能造成便祕,改善飲食習慣與生活即可逐步改善。

短時間出現的便祕,如近2周內,飲食及生活習慣照舊,卻發生便祕,就可能是疾病引起,應盡速就醫,做糞便潛血檢查釐清便祕發生的原因。

許多民眾面對便祕,多先使用藥物,其實並不正確,建議應該要先多喝水、多吃蔬果,也可以採取腹式呼吸法幫助排便。但上述方法並非每人都有效,平時容易便祕的民眾,也可以多喝幫助腸胃蠕動的優酪乳、乳酸菌等改善。

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法改善便祕,使用軟便劑、瀉藥或浣腸需經過醫師處方,以免過度濫用恐怕會有依賴性,未來若是沒有使用藥物就可能會大不出來。

(諮詢╱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