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為傳統的飲食文化,專家表示,早期由於生活資源較匱乏,大多會在冬季選擇平時不易吃到的肉類、藥材等燉湯補身,但隨著物資生活富裕,現代人大多營養足夠,坊間的食補大多蛋白質及油脂偏高,吃補的同時可能會進食過多的蛋白質和油脂,增加身體負擔。
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營養師顏妙容,為民眾提供進補原則。她指出,麻油雞、薑母鴨是進補必吃的強檔雙星,一般在製備過程中多會將肉類和薑片以麻油爆炒過後加酒烹煮,雖可增加補品特殊風味,但油脂和酒精除增加熱量外,酒精對血壓、尿酸造成的影響可能誘使慢病患者疾病惡化。
顏妙容建議,烹煮時可省略爆炒薑、肉類的步驟或減少麻油用量。可用半水酒烹調,並讓酒精於烹煮過程中揮發掉再食用。進食時可刮除上方浮油,以及避免食用動物皮。
一般補品多以內臟或肉類為主要材料,富含蛋白質及油脂,但民眾容易於大快朵頤吃肉的同時忽略了蔬菜的攝取而飲食失衡。為提升營養均衡度,除注意烹調方式、適量攝取肉類份量之外,可於湯鍋中加入蔬菜,如高麗菜、菇類、茼蒿等蔬菜於補湯中。
此外,民眾大多會搭配味噌豆腐乳醬或豆瓣醬食用,但這類的沾醬多過鹹、含鈉量較高,需注意鈉的攝取量。營養師建議,可用薑末、蒜末、蘿蔔泥、香菜、辣椒與醬油、水果醋等調味,減少鹽分攝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