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發育期青少年尤須調養腎氣、脾胃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戎宿安記者
   日期:11月23日
 
   

 

 

 

讓孩子長得高、長得健健康康,能夠贏在起跑點上,是很多做家長的追求,執業中醫師周宗翰指出,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因此在發育期尤應注重腎氣與脾胃的調養。

周宗翰指出,因為脾胃虛弱所引起發育不良,在中醫上大致可分為脾胃氣虛、脾陽虛、胃陰虛等證型,在進行調理時,須先辨證論治。

一般而言:脾胃氣虛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大便溏瀉,面色萎黃,對於脾胃氣虛者常常使用白朮、茯苓、薏苡仁、蓮子、黃耆等中藥調理。

脾陽虛的主要表現是經常性的感覺到自己的胃腹冷痛,一旦吃了生冷和油膩的食物,就會感覺到自己的腹痛腹瀉,並且伴隨著大便稀的症狀,治療脾陽虛時,常使用乾薑、人參、半夏等中藥調理。

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容易長痘痘等,常使用石斛、麥門冬、天門冬等中藥調理脾胃,讓小朋友胃口好一點。

《黃帝內經》也提及,人的一生發育與成長之主導於腎氣之盈虧,而「腎主骨」的觀念更指出,因此轉骨發育與補充腎氣是有相當關係,因此常會使用到補腎氣與腎陽的藥物,例如地黃、續斷、杜仲、鎖陽、肉蓯蓉等藥材。

周宗翰醫師提醒,由於轉骨發育期的生長潛力是最大且對以後身體各類器官的發育與生理機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像是過敏性鼻炎、異位性膚炎等症狀,若是在在此發育期,透過適當的照護,將能幫助改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