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肝氣虛較少用藥大補,多用養法、疏法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戎宿安記者
   日期:10月03日
 
   

 

 

 

氣虛相信大家不陌生,執業中醫師楊謦伊解釋,氣虛是中醫術語,泛指身體虛弱、容易感冒、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現象,建議有氣虛情形的民眾,可多吃益氣健脾的的中藥來幫助改善。

楊謦伊補充,氣虛在臨床上還包括肺、心、脾、肝、腎等五臟氣虛,中醫一般若需要補元氣,大都使用黨參、人參、黃耆、山藥、白朮藥材;若是補肺氣則用甘草;補心氣用西洋參、紅參;補脾氣用白朮、山藥、白扁豆,補腎氣用六味地黃丸,至於肝氣則較少用大補,大多使用養法或疏法。

楊謦伊建議氣虛體質者,可以從飲食調理來著手,可多吃益氣健脾食物,如糯米、小米、大麥、山藥、黃豆、馬鈴薯、地瓜、栗子、紅棗、紅蘿蔔、香菇、龍眼肉、櫻桃、蓮子、枸杞、芡實、豆腐、菌菇、雞肉、鵝肉、牛肉、泥鰍、鯉魚等;應少吃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蘿蔔、柿子、山楂、芫荽、蔥、蒜、茶葉、煙、酒等。

在生活作息方面應起居規律,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特別是夏天中午天熱時,容易耗氣,應適當休息,平時也該注意保暖,避免勞動或激烈運動時出汗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