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性化用藥

   資料來源:聯合報
   諮詢專家:林理信 臺南巿立安南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日期:06月05日
 
   

 

 

 

遇到超級不愛吃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醫師該怎麼辦?

「乖乖吃藥」聽來簡單,卻總有很多病人做不到,甚至直接表明:就是不想吃一堆藥。

臺南巿立安南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林理信主任,就有這樣一位才33歲、已發病十多年的年輕「老」病人陳小姐,但林理信沒有放棄她,兩家人還變成了好朋友,談起這個不聽話的病人,林理信略帶無奈的形容:「她和家人來我家玩,還比回診的次數多哩。」

林理信說,台灣排斥吃西藥的病人很多,尤其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一般需要併用三種免疫調節劑,依症狀可能要再加上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甚至要治療骨鬆問題,算一算,早晚至少各5顆藥, 一天至少10顆,「病人聽到要吃那麼多藥就會抱怨,萬一有頭痛、便袐......,不管哪裡不舒服,全都怪罪是因為吃太多藥。」而林理信的想法是,不管病人是不是認知錯誤,嘗試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才能找到醫病雙方都能滿意的「藥方」。

以陳小姐為例,20歲發病,右手疼痛,從診所到醫院,看了骨科、復健科、家醫科,只知道是「關節炎」,吃了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病情並沒有改善,反而腸胃不適、長痘痘、變胖、睡不好,原本就排斥西藥的她,轉而去找中醫、漢方、民俗療法,一拖三年。直到念成功大學研究所時,因為長期待在實驗室,雙手負擔大,病情惡化,痛到不能睡,右手腕關節的移動幅度只剩常人的一半!正巧看到當時剛到成大醫院服務的林理信的一篇衛教文章,這才第一次踏進風濕科門診。

「經抽血和X光檢查,很快就確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林理信記得,陳小姐聽到病名並沒有害怕,反而是鬆了一口氣,因為糾纏三年多的「怪病」終於找到答案了!

更幸運的是,排斥吃藥的陳小姐,這次遇上了風濕科醫師中,極少數不用類固醇的異數。

林理信表示,類固醇的確療效卓著,即使有副作用,但有時為了救命不得不用,像是氣喘、過敏病人;在治療指引中,有必要時類固醇是可以短期使用的。「類固醇連續使用超過三個月,就很難停藥,而風免科多是慢性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年輕病人若對類固醇產生依賴,難道要從20歲吃到60、70歲嗎?」林理信強調,有些病人類固醇用久了,即使關節已完全不痛,停藥也會全身不對勁,需要經過戒斷過程,卻不一定能成功。

「尤其不少病人是年輕女性,類固醇對外貌的影響,有時讓女性治好了病卻仍然痛苦。」林理信表示,有些病人因此寧可生病也不想治療,或是抱著一線希望去尋求另類療法。

但類固醇的效果太好,難以替代,直到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問世,才終於突破。林理信強調,消炎止痛藥和類固醇都是症狀治療,唯有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和近年發展的小分子口服藥,才能不讓關節繼續被破壞。林理信能夠成為「不用類固醇的風濕科醫師」,藥物的革命性發展也是重要條件。

因為陳小姐的症狀集在在雙手關節,當時林理信用單一種免疫調節劑加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就有效控制病情;但經過十多年,還是常常不吃藥的陳小姐去年又發病,左手腕也開始不對勁,抽血指數也上升,考慮到病人排斥吃藥,林理信建議使用小分子口服藥,只需早晚各一顆。

「類風濕性關節炎被全世界列為內科急症,意思是需要緊急處理、要搶時間的疾病,延誤治療會留下關節破壞的遺憾。」因此林理信強調,一旦有關節炎,先找風濕免疫科,不管是哪一種關節炎都能做好鑑別診斷,只要迅速確診、盡早治療,現在藥物進步,要恢復正常生活絕對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