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衛福部國健署標準,收縮壓在140毫米汞柱以上者為高血壓。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與台灣高血壓學會昨公布最新血壓控制新建議,心血管患者、腎臟病患者及75歲以上老人,收縮壓應控制在120毫米汞柱以下,有助降低中風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昨表示,國內有四百七十五萬人有高血壓,華人地區心肌梗塞及中風風險和收縮壓數值呈現正相關,顯示控制血壓有助降低風險。
心臟學會及台灣高血壓學會指南主席江晨恩說,美國國家衛生院前年九月公布大型臨床試驗「SPRINT」結果,證實收縮壓目標值小於120,相較小於140者,更能減少死亡率及心衰竭。
該研究顯示,收縮壓值小於120的血壓積積極控制組,相較於收縮壓值小於140的傳統血壓控制組,總死亡率減少二成七、心血管死亡減少四成三、心衰竭減少三成八,75歲以上族群,積極血壓控制組獲益更大。
成大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劉秉諺表示,門診約三成患者會出現白袍症候群,在診間量血壓數值飆升,平均比在家裡高出20以上,他曾收治一名退休女教師,平常收縮壓是130,到診間量卻暴衝至180。他建議,量血壓最好居家進行,採取每周七天的血壓平均值,電子設備也會比傳統血壓計為佳。
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賈淑麗表示,血壓正常值為收縮壓120、舒張壓60以內,如收縮壓140、舒張壓90以上稱為高血壓,若學會提出具體建議,將會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修改標準。
2017血壓控制新標準建議 (單位:mmHg)
●初級預防或中風患者 <140
●糖尿病、服用抗血專藥物或預防中風者 <130
●冠心病、慢性腎臟病、75歲以上長者 <120
註:上述建議為收縮壓目標值,建議秉持「722」原則,每周7天,每天早晚各量一次,每次間隔1分鐘再量第二次,取平均值。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高血壓學會 製表/劉嘉韻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