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業務員被乾癬打敗,生物製劑找回自信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文:台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林亮宏醫師
   日期:02月07日
 
   

 

 

 

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林亮宏醫師呼籲:「乾癬就像慢性病,需要持續用藥控制!」 ...
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林亮宏醫師呼籲:「乾癬就像慢性病,需要持續用藥控制!」 圖/台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 提供

古稱「銀屑病」的乾癬,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記載的老病,但直到最近二十年,才發現它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不只影響外表看得見的皮膚,更可能引起體內血球、內臟、關節等病變。

從事業務工作的江先生就因為皮膚上的乾癬病灶常被誤認是傳染病,不敢進泳池、無法與人握手,乾癬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初發病的二、三年間,他看過醫師、試過偏方,卻始終無法改善;江先生在病友的介紹下來到台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林亮宏醫師的門診,檢查時發現,江先生不只皮膚上的乾癬病灶,手指關節也有變形跡象。

「病人有感覺到疼痛,卻不知道和乾癬有關。」林亮宏醫師強調,三分之一的乾癬病人會合併關節炎,麻煩的是乾癬性關節炎變化多端,很難在初期確定診斷,例如可能會誤以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或是手指遠端的關節病變卻被誤以為是灰指甲;同時,有10%的患者先出現關節炎,很久以後才出現皮膚乾癬病灶,而即使先出現皮膚病灶,據統計約要十年才會出現關節炎......,這些因素都造成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不易。

圖/台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 提供
圖/台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 提供

病情評估除了病人主觀上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程度,臨床上主要以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 (PASI) 評估,總分72,分數愈高愈嚴重。林亮宏醫師表示,「治療目標至少要達到改善50%。過去乾癬只有外用藥,而目前已知必須改善免疫系統、減少內部自我攻擊;和同屬自體免疫疾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相比,乾癬性關節炎的影響範圍大,嚴重度也更大,可以選擇的第一線藥物卻更少、治療反應也較不理想,無法達到至少改善50%的目標;因此,有三分之二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需要第二線的生物製劑才能達到治療目標。」

林亮宏醫師指出,「及早鑑別診斷有助提高乾癬治療成效,就像慢性病一樣,只要持續用藥控制,病人可以恢復正常生活。而根據臨床經驗,停藥後平均三至七個月會復發,與其讓症狀在好壞間反覆,持續治療對患者的病情控制更有幫助;尤其乾癬好發於二、三十歲的青壯年,甚至十幾歲的年輕人,因疾病影響造成的家庭及社會經濟損失,遠大於治療付出的代價。」

江先生就是第一階段治療無法達到目標,申請健保給付通過使用第二階段的生物製劑,經過將近二年的治療,皮膚上的乾癬病灶己經完全消失,關節也沒有繼續發炎、變形,目前仍持續使用生物製劑。在藥物治療之外,林亮宏醫師也提醒,三高、身體質量指數 (BMI) 超標會影響治療成效;菸酒、壓力則是誘發因子,建議病人應盡量控制、避免疾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