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病人用藥教育 - 懷孕補充品的安全(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90期)
   文: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 - 金秦瑩藥師
   日期:11月01日
 
   

 

 

 

懷孕是迎接新生命誕生的喜悅歷程,母體生理變化與健康狀態影響著胎兒生長發育,因此孕產婦和胎兒健康優化應從受孕前就開始,營養不足或過剩皆可能對妊娠過程有不良影響,維持懷孕期間營養攝取均衡,並在適當時候補充必要微量元素是極為重要的。孕期婦女應增加高品質、高營養食物攝入量,並限制高熱量食物、酒精及含糖飲料。

一、碳水化合物

未孕婦女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為每日130克,懷孕期間可增加至每日175克,建議攝取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為主,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應盡量減少,有助於孕期體重管理。每日28克纖維攝取量,搭配足夠水分,可預防或減輕便秘。

二、脂肪

雖然有部分研究指出攝入脂肪種類及數量與新生兒孕週長度、出生體重及神經發育變化相關,但現有研究結果好壞參半,並未有明確定論支持魚油等ω-3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補充劑可有效降低早產等孕期風險。但母體攝取過量反式脂肪酸則容易穿過胎盤運輸,可能干擾必需脂肪酸代謝,對胎兒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對於有心血管病史的孕婦,有較高的血管栓塞風險。

三、蛋白質

一般成年女性,每天大約需攝取0.8克/公斤的蛋白質。而在妊娠期最後六個月,多數胎兒需消耗大約1000克蛋白質,為了滿足此需求,美國醫學研究院建議懷孕婦女須提高蛋白質攝取量至每日1.1克/公斤。

四、微量元素(維生素補充劑)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對多種微量元素提出每日攝取量建議,營養良好的女性可能並不需要補充滿足這些日常需求,個別調整應根據女性的具體需求。

(1)鐵

鐵可增加孕婦血紅蛋白及肌紅蛋白質量,避免缺鐵性貧血,是胎兒/胎盤發育必要元素。根據研究在美國約有19%孕婦於妊娠期間缺鐵。血紅素鐵有較佳生體可用率,多存在豬、牛、羊、家禽、魚類等瘦肉組織,在人體吸收過程不受其他食物影響;非血紅素鐵則含於所有動、植物食品中,其吸收容易受到體內酸性鹽類、單寧、多酚類物質、膳食纖維及胃酸缺乏影響,尤其是植物食品中的鐵質,人體吸收率較低,如搭配富含維生素C食物或海鮮可加強吸收。妊娠期間若要防止缺鐵性貧血,建議每日從食物或補充劑中攝取30毫克的鐵。

(2)鈣

懷孕最後三個月補足胎兒骨骼發育需要約30克鈣。19至50歲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建議鈣元素攝取量為每日1000毫克,若為14歲到18歲年輕孕婦,攝取量則應增加至每日1300毫克。鈣質含(1000毫克以上/每 100 公克食物)食物有黑芝麻、髮菜、山粉圓、吻仔魚、小魚乾、蝦米、乳品類等。

(待續)

參考資料

1. Christine DG, Charles JL. Nutrition in pregnancy. [cited 2016Aug12]. Available from www.uptodate.

2. Jameson S. Zinc status in pregnancy: the effect of zinc therapy on perinatal mortality, prematurity, and placental ablation. Ann N Y AcadSci 1993; 678:178-92. 

3.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臺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cited 2015Apr 25]. Available fromhttp://www.fda.gov.tw/TC/siteList.aspx?sid=284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