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拜讀「中藥師」立法奇文後心得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79期)
   文 林振順藥師;協助整理:吳睿哲藥學生
   日期:08月15日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人對於健康照護的觀念也日漸提升。我國的醫療制度包含中醫以及西醫,當民眾一方面看著中醫,另一方面吃著各大醫院開立的西醫慢性病處方箋藥品,誰來把關民眾的用藥安全?此時藥師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一名藥師需受過大專院校教育學程、醫療院所的實習、國家考試-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合格者,透過「教、考、訓、用」原則,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藥師,實屬不易。通過種種考核之下的藥師,才能為民眾的用藥安全做最完整的把關。

近年來中醫熱潮逐漸興起,震撼彈-「中藥材技術士」或「中藥師」的立法議題也隨之炸裂。由以下觀點來探討,個人認為實屬不智之舉,願主管機關謹慎思考。

一、人力短缺問題,是藥師不願從事嗎?

(一)中醫界往往在抱怨請不到藥師,藥師不願意到中醫醫療院所工作,實則不然,攤開各大人力銀行,以1111人力銀行105/07/18查詢為例,只有「一則」招募專業藥師廣告,其他則是聘請助理等人員,這與中醫界所說的藥師不願意投入中醫院所調劑產生極大的差距。每年九校藥學系都有新血產生,對於中醫界急迫需要藥師加入,其實可以補足的。

(二)對於台灣的中醫亂象,有大批的優良藥師可以運用,但是不信任藥師專業,使得人民無辜地受其傷害。多數中醫診所,調劑處方竟是雇用沒有專業背景的人員,交付病患時也缺乏衛教,近年醫療糾紛屢見不鮮從此點可以窺探一二,即「不尊重」專業。

二、藥師真的沒興趣投入嗎?

(一)從教育端就可以看出,藥師的教育是扎實且循序漸進的。大一、二基礎課程的教育,為藥師打好基礎,其中也包含中藥學分的基礎理論。大三、大四專業科目含中藥,深而廣的擴張學習,理論下加上中西藥局實習的實務經驗,建立起一名藥師所該具備的能力。眼下某些團體強力推動的「中藥師」或「中藥技術士」最為缺乏以及不被人民所信任的,即是未曾經過專業學校的教考訓用之過程,當人民遇到中西藥合併或是與食品交互作用的問題,非專業人員是無法解決的。

(二)藥師執行中藥業務少的原因,是因為傳統中藥市場被既有中藥零售業者所佔據,而中醫醫療院所聘僱藥師薪資也普遍低於行情,原因在於健保給付調劑費低。衡諸今日中醫診所真正調劑的人是誰?大家心知肚明。滿腔熱血的藥師卻因為現實考量只能望之卻步,期待健保署給予社會一個公道,確保民眾用藥安全。

(三)台灣目前藥師人力充裕,根本解決之道是中醫醫療院所應落實醫藥分業,因多數中醫師實際並未參與調劑。

三、藥師專業怎會不足?哪是僅「選」16學分?

(一)法定藥師管理中藥必修課程16學分,再加上19學分選修課程、32學分中西藥交互作用必(選)修課程,合計最高可達67學分。

(二)藥師的中藥學養成不僅是16學分而已,而是基礎藥學再加上16學分臨床中藥學,是很扎實的藥學訓練。

(三)藥界並沒有忽視中藥教育的重要性,近年亦積極改革,目前依據中醫醫療機構負責中醫師訓練的指導藥師培訓計畫,正積極規劃藥師的臨床、中藥、工業的PGY訓練。

(四)各大醫院中藥局紛紛設立,皆是藥師實際參與調劑,提供藥學生實習。

從以上四點,無實際經驗之談,自可不攻而破。

四、中藥具特殊性,不能以西藥觀點處理

(一)需要再強調一點,藥不分中西,吃到肚子時亦同。中西藥的交互作用、用藥安全,應由藥師把關,而不是醫師把關。中醫具有獨自理論依據,西醫亦然,在人體吸收時的交互反應,都應由藥師來做評估判斷、用藥諮詢。醫藥責任分工刻不容緩,先進國家諸如歐美醫藥分業都確實做到;而鄰近國家,日、韓國也做好醫藥分業之工作。台灣中藥商並未接受學校專業課程訓練,藥師有。罔顧現有藥師,反而倒行逆施想用蠻橫的手法強行塞入沒有教、考、訓、用來的中藥師,這樣簡直是草菅人命。

(二)以社會成本考量:三千多家中醫診所執行中藥調劑,每家中醫診所一位藥師僅需三千多人,其執行人力供應量已足夠。如釋出處方,僅需一千五百多位藥師就足以承擔(以日調劑處方80張計算),所以培育「中藥師」緩不濟急,與其另立「中藥師」,不如加強藥師執業訓練,並合理的提供調劑給付,讓藥師有誘因投入中藥調劑業務。

藥學專業人才培育問題,攸關國人用藥健康安全,從各項結果顯示,藥師的專業,以及重要性,近幾年高度的成長,這歸功於全體藥師同仁的努力,台灣在國際更具備競爭優勢,透過法規的制定,保障各工作所具備的專業工作權,民主化的制度彰顯,更能凸顯出可貴,在國際形象中,更能確立台灣醫療環境的確實完整分工。

(本文由藥學生吳睿哲協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