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從居家藥事照護探討現今醫療問題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68期)
   記者:高雄-陳浩銘記者
   日期:05月30日
 
   

 

 

 

一位80歲的老伯伯,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攝護腺肥大、退化性關節炎,合併有暈眩症狀,因上述疾病於3家醫療院所4個科別就診,一天要使用14種口服藥物,共19顆藥。有的飯前吃,有的飯後吃;有的一天三次,有的一天兩次,有的一天一次,有的睡前使用,老伯伯對於自己吃的藥物那麼多,那麼複雜,實在困擾。其實理當有雲端藥歷後,民眾就醫時,醫院、診所醫師或藥局藥師都能再次核對患者的用藥,避免重複用藥以及交互作用,但百密仍有一疏,依舊發現了重複用藥的問題:A醫院開立Bokey 1#QD(伯基腸溶微粒膠囊, Aspirin 100mg),而B診所開立Aspire 1#QD(清血順腸溶微粒膠囊, Aspirin 100mg),以及A醫院開立Tamlosin SR 1#HS(暢利淨持續釋放膠囊, Tamsulosin 0.2mg),C診所又開立Tamsulosin SR 1#QD(速流通持續釋放膠囊, Tamsulosin 0.2mg)。老伯伯也不清楚自己吃的藥是做什麼的,只知道醫師開的藥要記得吃,抱怨偶爾胃腸不適以及頭暈現象。除了重複用藥,藥物間是否有交互作用產生,是否因藥物產生不良反應才造成額外就醫,整體藥物是否被整合過以減少複雜的用藥方式與避免病人吃錯或忘記吃。

上述這些都是用藥安全必須守護的環節,而這樣的用藥整合與反應監測都是需要跨院所進行整體照護,如今醫藥分工細膩,有好處但也有缺點,其實像這位老伯伯的狀況,在現今社會並不少見,可以歸納幾個可能的原因:

1. 就醫太過方便,且無法以價制量。在台灣,幾公尺就一間診所,就算是醫院與醫院之間的距離也是不遠。

2. 缺乏家庭醫師/藥師。其實發現時常各個科別各自為政,缺乏一般科家庭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 GP)制度與轉診制度,造成身體各個症狀都必須看一個科別的專科醫師,而非由同一位醫師進行整體系統性評估。至於用藥,上述案例也證明了雖有雲端藥歷,但還是可能造成用藥重複以及藥物交互作用等狀況,故說明了家庭藥師角色的重要性。

3. 廉價的給付,帶動醫療業競爭與後續問題。診療費的偏低,藥物存有藥價差,對於某些院所是否開越多藥物藥價差越多。

4. 順應病人要求,難以專業判斷。有時利用生活飲食、日常生活的改變,就不一定要使用藥物,或是可減少藥物的用量,但一來病人要求快速見效,二來醫療商業競爭,由於醫療的便利與廉價,不開立讓病人感覺有效的藥物,將流失客源。

如此的醫療環境下,這類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未來也還會持續產生,相信還有更多不良環境延伸的醫療問題存在,期許新政府能夠選擇專業,擱置各方利益,這才是真正能夠珍惜醫療資源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