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前輩說:20年是一個世代。政府於民國63年對中藥商進行普查登記並換照,當時總計中藥商約6642家;民國83年依當時藥事法規定,重新將中藥商列冊,新增約7600家中藥商;民國87年修正為現行法令,政府又新增列冊多出約4000家新的中藥商。
現在已是民國105年,中醫師特考都走入歷史了,難道我們還不能讓國家的中醫藥教育正式回歸制度化嗎?
民國83年至今20多年了,這期間經歷了全民健保的開辦,在整個中藥產業中,有科學中藥廠的雨後春筍,台灣中藥健保與食品生技的蓬勃發達,每年中藥材進口的數字逐年增加…,在此同時想問的是,中藥市場真的不好嗎?為何傳統的中藥市場又會有衰落之說呢?
過去聽到的唯一答案,居然常只有一個「藥師不走入中藥」,這也是中藥商把所有責任推給藥師時的「唯一」理由。
以下將分析整件事之真正原因,來為我們這些「溫、良、恭、儉、讓」的藥師做個平反,綜合歸納三點。
一、中醫健保制度的實行
傳統的中醫藥,在台灣擁有全世界第一個實施中醫藥分業的優良傳統制度。民國84年3月全民健保開辦,納入中醫健保制度的推行,對整個傳統的中醫藥界的影響甚鉅,從此民眾的用藥就醫習慣也從中藥房逐漸走入中醫診所,同時用藥習慣也由飲片藥材轉而接受科學中藥。
再加上,愈來愈多的中醫診所開始自行附設具有飲片藥材的中藥房,全都一條龍自己給藥。自此,傳統中藥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優勢,但卻誤把矛頭指向藥師不走入中藥?
二、中藥的保健食品與中藥食品化
中藥的保健食品與中藥食品化,造成了許多的模糊地帶,連最基本的中藥養生藥膳包(例如:四物湯、十全大補湯、藥燉排骨…等藥膳),如今都能在超級市場、百貨公司裡隨手取得。
這些本為中藥房賴以生存的重要營收之一,如今卻已失去了優勢,卻又誤把傳統中藥市場的萎縮怪罪於藥師,一昧的指責藥師不走入中藥?
三、中藥商的無心栽培
民國63年至今的這段期間,政府整整給了中藥商40年的機會,希望他們能培育更多優秀子女成為藥師或中醫師,讓傳統的中醫藥走入正規的教育系統,並期望中醫藥除了傳統師徒相傳之外,更能具備現代化的醫藥知識水準。
但40年過去了,中藥商培育了多少子女當上「藥師」或「中醫師」?
這40年不是很短的時間,而是整整兩個世代,政府給了台灣中醫藥產業整整40年的時間,為何到最後,中藥商卻還只是在指責藥師不走入中藥?
最後想說的是,在台灣許多醫院的中藥局裡,有不少的藥師其實都是中藥商的第二、三代,他們也都正在接受現代化中醫藥的訓練,所以,就我的認知中藥商其實一直在新生,只是被刻意忽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