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瘜肉演變大腸癌,病理切片可診斷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蔡清欽
   日期:10月23日
 
   

 

 

 

根據衛福部101年統計,大腸直腸癌在男性為最好發的癌症,在女性為第二好發的癌症,去年其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第三位,成大醫院病理部醫師張珍指出,病理切片可診斷瘜肉到大腸癌病理變化,可讓醫師了解病程與治療。

張珍醫師指出,目前病理部從糞便潛血測試,病理切片診斷分期,標靶藥物的基因篩檢都有提供服務,其中病理部常規收到的腸瘜肉、大腸直腸癌檢體,這對相關篩檢治療相當重要。

張珍醫師說明指出,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瘜肉分成贅瘤性瘜肉及非贅瘤性瘜肉。

贅瘤性瘜肉指腺瘤,為癌症的前驅病變,可根據型態分為管狀、絨毛狀、無柄鋸齒狀或是三者也可以混合出現。

非贅瘤性瘜肉若是偶發性(非遺傳性),一般認為不會進展為癌症,可分為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過誤瘤型瘜肉等。取下來的瘜肉,若屬於腺瘤或是癌前病變,表示病人的腸黏膜上皮可能有罹癌風險,建議需再定期追蹤。

大腸直腸癌:大腸黏膜上皮一開始是正常的,在新陳代謝或是損傷修復過程中,受到環境或是食物的影響,一些抑制癌症的基因產生突變而失去功能以及導致癌症的基因也被活化,會造成腺瘤。

另外,若是修復基因突變失去功能也可能造成腺瘤。腺瘤若是不處理,繼續累積與生長、分化、凋亡相關的基因突變,腺瘤就會演變成原位癌,再進展到侵襲癌,最後多處轉移到別的組織器官。

張珍醫師指出,由於瘜肉及大腸直腸癌較正常黏膜容易出血,可由糞便潛血檢查偵測到;糞便潛血免疫法試劑針對人類血紅素抗原設計,故比較不會與消化食物殘渣起反應。

目前健保有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應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