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日前公布,近5年來台灣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不但越來越年輕,並呈現「男升女降」,男為女的2.8倍,以40至49歲男性的增幅最大,對此,北投健康 管理醫院院長蔡清標指出,臨床上,20多歲年輕人的血管老化程度相當於80歲老年人的案例屢見不鮮,為了預防與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建議民眾最晚一定要在 40歲開始進行每年定期檢查。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3年國人十大死因,儘管癌症仍居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連續蟬聯7年(2007~2013)十大死因的第二名,北投健康管理 醫院院長蔡清標表示,台灣每年逾萬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廣義來看,十大死因中第三名的腦血管疾病、第五名的糖尿病、第八名的高血壓及第十名的腎臟病,其實都 包含在血管疾病的範圍,與心血管疾病常合併發生,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也都息息相關。
蔡清標表示,這數字也間接說明了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民眾健康,是不容輕忽的疾病,在預防醫學的角度來說,「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因此,除了治療疾病之外,如何早期發現,甚至在一開始就防止動脈硬化更是重要課題,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是造成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上現代社會的競爭激烈,許多上班族因工作壓力大、長期情緒緊張或抑鬱,經常大吃大喝又無法規律的運動,還有抽菸、喝酒等壞習慣,造成看似健康的年輕朋友 突然猝死的例子時有所聞;蔡清標呼籲最晚40歲以上族群每年應該定期接受檢查,隨時監測自己的健康狀,健檢項目更應視個人危險因子以及遺傳家族史來做增 減。
一般來說,心電圖、抽血驗高、低密度膽固醇、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運動心電圖,以及血管硬化檢測儀,都可初步篩檢心血管疾病,若根據美國 心臟協會提供的資訊指出,有不穩定型心絞痛、嚴重心律不整、主動脈狹窄等情況,應避免用運動心電圖來評估,可透過非侵入性檢查如高階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來 發現心臟血管鈣化指數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可有效對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更好的預測;從而提供病患更全面、更有效益的早期治療,預防突發性心臟病或 心肌梗塞而造成的致命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