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哺乳期不吃易過敏食物,無助降孩子皮膚炎機率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萬博超
   日期:10月20日
 
   

 

 

 

有些民眾認為媽媽懷孕或哺乳期間,不吃花生、堅果或海鮮類食物,孩童日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機率較低,但皮膚科醫師表示,媽媽避開這些可能是過敏原的食物,對孩童並無特別助益。

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皮膚科主任蕭子臨指出,母親於懷孕期間避免過敏原攝取,無法降低將來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刻意挑食可能造成孩子出生體重不足及早產危險。同樣地,母親於哺乳期間避免過敏原攝取,『無法』降低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醫師表示,對異位性皮膚炎高危險群嬰兒,前四個月純母乳的哺育或水解配方奶具有保護作用。但在一般嬰兒,純母乳的哺育對異位性皮膚炎並無保護效力。

蕭子臨醫師指出,產前孕婦服用益生菌,產後嬰兒繼續服用益生菌,可降低將來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但益生菌菌種不同,臨床證據也不同,不妨諮詢醫師。嬰兒飲食中補充益生質,可降低將來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益生質為益菌助生質,是食物中不易消化的成分,可刺激消化系統中益生菌生長或活化。

而所謂過敏原排除飲食只適用於經口食物測試證實具有食物過敏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醫師建議患者切勿自行嘗試,以免造成營養不良或生長遲緩。出現皮膚疾病時,醫師仍建議尋求診療,單純飲食改變並無法取代治療。

避開食品中的色素、香料與防腐劑對部分慢性蕁麻疹患者有幫助。蕭子臨醫師指出,這類成分又稱為「假性過敏原」;而初步證據顯示補充維生素D可能改善慢性蕁麻疹,然而適當的補充劑量與時程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儘量少碰人工添加物,但勿矯枉過正,過度挑食造成營養失調。均衡營養對健康非常重要,可諮詢營養師建議。

醫師表示,急性蕁麻疹多認為是一種過敏反應。因皮膚組織內的肥大細胞太過敏感,經輕微刺激後,釋放組織胺及其他發炎物質,造成皮膚微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現象,可見到型態不一的突起團塊,極度搔癢,通常在數小時內會消退。

造成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急性蕁麻疹都找的到過敏原,如特殊食物、藥物或接觸,如灰塵、蟲咬、動物毛髮等。有些物理性刺激也會造成蕁麻疹發作,如冷水、日光、熱,甚至是情緒壓力、皮膚搔抓、免疫性疾病患者等,都有可能引起蕁麻疹發生。有些蕁麻疹與異位性體質有關,尤其是小朋友或青少年時期發生的急性蕁麻疹,建議找出可能過敏原,儘量避免接觸。

但慢性蕁麻疹大多找不出原因及過敏原,反覆發作超過6周以上,病因常為體內免疫系統出現異常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