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健》空汙也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鍾佩芳
   日期:10月20日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除預防空氣汙染外,也可透過調整生活型態,穩定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根據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全球因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四大非傳染病死亡的人數,約占總死亡人數的82%,其中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高達740萬人排名第一位。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葉森洲表示,除了人口老化及都市化外,造成這些慢性疾病的主因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公共關係小組召集人陳文鍾教授表示,近幾世紀來,在全球經濟蓬勃發展下,空氣汙染程度也隨之增加,也讓心臟病人口及比例跟著「都市化」。

空氣污染物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及氣體(主要為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廣泛分布於室內及室外,藉由沉積於肺中較小的氣管及肺泡並進入血液中,對健康造成傷害,容易引起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癌症。

實踐「心生活運動」共有三大重點,一、「居家活動」建議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民眾,需定期檢查並了解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徵兆與症狀,食用新鮮蔬果、及「少油」、「少鹽」、「少糖」無加工的健康飲食。

二、「工作環境」多走樓梯、騎腳踏車或走路上班、適當減輕壓力(如午餐到外面用餐,舒展筋骨也可呼吸新鮮空氣),且不論家庭及工作場所都需禁菸,減少空氣汙染必須從自身做起。

三、「休閒娛樂」多運動、減少看電視及玩電腦或手機遊戲的時間,規律適度的有氧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係指個人從事讓心跳稍微加快的中度量活動,例如快走、跳舞、整理庭院、處理家務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