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健》頸動脈斑塊為代謝症候群新檢測方式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鍾佩芳
   日期:10月05日
 
   

 

 

 

頸動脈斑塊是代謝症候群新檢測方式,比量血壓做血檢更精準;專家表示,預測未來風險,血流動力動脈硬度檢測儀,推估10年發生機率。

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族群,除了量血壓、血液檢查之外,馬偕醫學院王豊裕教授建議民眾還可以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或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自己是不是有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是從動脈硬化過程中產生,因為膽固醇在動脈沉積後,結合纖維、鈣質而成為斑塊,使血管變硬變厚,並不受其他變因影響,成為檢測代謝症候群更加準確的依據。

馬偕醫學院王豊裕教授研究發現,頸動脈斑塊與代謝症候群具有正相關,頸動脈斑塊愈多、頸動脈狹窄程度愈嚴重或斑塊指數愈高者,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疾病的風險是沒有頸動脈斑塊者的1.3倍至2.2倍不等,此外,頸動脈斑塊盛行率會隨年齡成長而增加,且男性頸動脈斑塊比例略高於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運動者的頸動脈斑塊盛行率明顯比較低,而有吸菸及飲酒習慣者頸動脈斑塊盛行率較高,驗證不良生活習慣也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健康問題不只要掌握現階段狀況,民眾也關心未來發生代謝症候群的可能性,王豊裕教授指出,透過血流動力動脈硬度檢測儀,可以進一步掌握未來十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血流動力動脈硬度檢測儀檢測項目包括提供阻塞性動脈硬化指數(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及動脈硬化指數,了解現階段的動脈硬化程度,更能依據年齡、膽固醇、血壓、糖尿病及吸菸等數據,推估出十年冠心病發生率及相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