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之治療分為內科治療及外科治療,內科治療包括改善危險因子、運動訓練、藥物治療。而外科治療包括微小侵入性治療、血管重建手術、截肢手術。
一、改善危險因子
為了預防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持續惡化,改善危險因子是很重要的。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皆為其危險因子。抽菸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惡化的一個重要危險因子,若患者持續抽菸,其發生截肢、術後併發症、死亡率的風險將提升,所以戒菸是很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應積極的控制血糖,其可降低患者的微小血管發生周邊動脈疾病及相關併發症,糖尿病患者的HbA1C應控制在7.0%以下。而高血壓是發生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患者血壓應維持在 < 130/85 mmHg,穩定血壓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針對高血脂患者,一般建議LDL控制在100 mg/dl 以下,若控制於LDL < 70 mg/dl更為理想,因較低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二、運動訓練
運動訓練有助於改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症狀和步行距離上的改善,每日固定時間進行運動訓練,一般建議每週至少三次,每次大於三十分鐘,每次持續運動至其疼痛接近最大程度(nearly-maximal pain) 為止,整個運動訓練需要持續大於6個月,才能得到最大效益。
根據綜合分析研究顯示,踏車運動訓練 (treadmill exercise therapy) 有助於改善最大步行時間及最大步行距離,且統計上達到顯著差異,而有監督的運動訓練 (supervised exercise therapy),其在改善最大步行距離的效果相較於有監督情況下來的好,且統計上達到顯著差異。一般病人在完成積極運動訓練後,尚需維持常規運動。日常步行 (daily walking)、重覆膝蓋彎曲運動 (repeated series of knee bending )、重覆抬起腳跟放下運動 (repeated series of heel raising) 這些都是可行的常規運動。有些因素會影響運動的執行及效果,例如肌肉或神經病變、心臟及肺部疾病,而屬於Stage IV的病患不適合執行常規運動訓練,針對這類病患要多加留意。
三、藥物治療
常用的藥物治療包括 cliostazol、pentoxifylline、aspirin、clopidogrel,相關注意事項如表二所示。
四、外科治療
1.微小侵入性治療:包括氣球擴張、支架置放及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
2.血管重建手術:以透過自體或人工血管,另闢一條新的血管通道來達到治療效果。
3.截肢手術:若症狀持續惡化,嚴重者面臨截肢。
總結
若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有積極的控制,症狀會持續惡化而最後可能會面臨截肢的命運,所以早期預防及早期診斷是很重要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患者需積極改善危險因子,如避免抽菸、維持皮膚衛生,而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性患者要有效的以藥物及飲食控制,以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若患者出現 Grade II 以上症狀,需服用藥物或進行外科治療,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症狀。 (全文完)
參考資料
Thom W. R., Alan T. H et al. 2011 ACCF/AHA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Updating the 2005 Guidel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1;58(19):2020-2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