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初生寶寶都是媽媽心中最甜蜜的負荷,歷經十月懷胎終於呱呱墜地,接著另一份挑戰—哺餵母乳更讓新手媽咪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照顧寶貝的過程中,難免媽媽也有身體、心理的不適,這時候吃不吃藥?餵不餵母乳?又是媽媽心中難解的煎熬。到底哺乳媽媽能不能吃藥?吃什麼藥對寶寶比較安全?怎麼吃才不會影響授乳量?還有什麼藥吃了就不能餵母乳呢?
一定要餵母乳嗎?
母乳是媽媽和寶寶天賦的禮物,它提供了寶寶初生六個月中所必需的營養成分。許多研究也證實哺餵母乳可減少寶寶的死亡率(mortality)及感染性疾病或其他疾病的罹病率(morbidity),並能增進寶寶的認知發展,還能減少媽媽癌症及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incidence)。因此,目前世界各國相關的指引都建議出生六個月內的寶寶應純餵母乳。
藥物怎麼進入乳汁?
大部分的藥物以被動擴散的方式由高濃度的區域進入低濃度的區域在媽媽血漿及乳汁中移動。有少部分的藥物(例如:免疫球蛋白、電解質、碘)則可以主動運輸的方式傳遞。
什麼特性的藥對寶寶比較安全/危險?
容易進入乳汁的藥物往往有某些共通的特性:低分子量(< 500)、在母體血漿中達到較高的濃度、和血漿蛋白的結合率較差、脂溶性較高。
另外,藥物在寶寶腸胃道中的口服生體可用率也是需要考量的,許多藥物在寶寶的腸胃道中其實不被吸收;而不同階段的乳汁,其藥物分佈的狀態也有不同。在初乳階段即使藥物能透過母體進入乳汁,但因分泌量少,只有很少的劑量能進入寶寶體內;然而成熟的乳汁雖然分泌量多,但因結構緊密,藥物蓄積分佈的比例較低。因此多數藥物因母乳而進入寶寶體內的量是有限的,通常不會對寶寶造成重大的危害。
臨床研究常以Relative Infant Dose(RID)來表示嬰兒因藥物進入母乳所造成的暴露量相對於母體本身所攝取的藥物含量比例;一般認為如果藥物的RID超過10%,使用上宜更加謹慎,但實際應用時還是需要考量個別藥物的毒性做評估。
而嬰兒本身也有其風險差異:一般出生6-18個月的寶寶已經開始接觸副食品,相對母乳的攝取量降低,且本身對藥物的代謝能力增加,屬於低度風險;足月產的寶寶在出生2周未滿6個月時,屬於中度風險;而早產兒、新生兒或是處於急/慢性疾病狀況下的嬰兒,由於體內清除藥物的功能較差,容易受到乳汁中的藥物影響,屬於高度風險,此時媽媽的用藥情形就須更加注意。
什麼藥會影響授乳量?
含有雌激素衍生物(estrogen derivatives)的口服避孕藥劑會減少母乳產量約20~30%,雖無法確定是否會對純餵母乳的寶寶造成生長發育的顯著影響,但對於哺餵母乳的媽媽來說絕對是一大挫折。
僅含黃體素(progesterone)的口服避孕藥則對母乳量的影響極小,其他已知會減少乳汁分泌的藥品還有:bromocriptine, ergotamine, bendroflumethiazide, pseudoephedrine,高劑量的antihistamines。反之,也有藥品可能會增加乳汁分泌,例如:metoclopramide, domperidone;然而以服藥的方式來增加乳汁分泌通常是不被建議的,因為這些藥物仍可經由乳汁分泌,而對寶寶造成影響。
(待續)
參考資料
1. Hilary Rowe, Teresa Baker, Thomas W. Hale. Maternal Medication, Drug Use, and Breastfeeding. Child Adolesc Psychiatric Clin N Am 2015;24:1–20.
2. Frank J. Nice, Amy C. Luo. Medications and breastfeeding: Current concepts. J Am Pharm Assoc. 2012;52:86-94.
3. Shinya Ito, Amy Lee. Drug excretion into breast milk—Overview.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003;55:617–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