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蒐》蕁麻疹量表,助醫病溝通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鍾佩芳
   日期:01月26日
 
   

 

 

 

蕁麻疹是一種盛行率高達20%的皮膚疾病。一生中有8.8-22.3%的機會會經歷蕁麻疹。蕁麻疹為好發於30~49歲女性的皮膚疾病。統計數據顯示,全台約有23萬人曾患慢性蕁麻疹,其中女性更高達七成。

蕁麻疹致病機轉為肥大細胞受刺激產生活化反應,釋放出組織胺導致皮膚血管擴張、組織腫脹,進而引起嚴重癢感的疾病。當膨疹位於較深層的血管時,皮膚腫脹會加厚,又稱「血管性水腫」,常見於嘴唇和眼皮,患部會有明顯的腫脹,許多病患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反覆發作超過六周,長期不定時的紅腫癢更將嚴重影響其外出和社交意願。另一方面,蕁麻疹不定期反覆發作,來得快、去得也快之特性,也常引起他人對於患者的誤解。

過去患者難描述病情,常只能以「整天搔癢難耐」等模糊字眼描述。醫師僅透過問診難以了解病情。針對此問診困境,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可透過患者居家記錄供醫師更精確的確診。患者可依據自身逐日的「膨疹數量」及「搔癢程度」作評分並相加,再將七日分數加總,以供醫師評斷發病程度。

UAS7量表七日總分超過16即為中度患者,28分以上則為嚴重患者。如果患者24小時之內出現超過50個膨疹,皮膚癢到睡不著或影響日常生活,那就屬於嚴重蕁麻疹。UAS7量表提供清楚、簡單的醫病溝通媒介,可讓醫師得以精準掌握患者疾病狀況,給予更適當的治療方式。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表示,許多患者會因就診無效,轉向偏方治療。聽信偏方而未對症下藥,容易延誤病情。

其實慢性蕁麻疹是無法根治的疾病,常伴隨壓力而產生,需要配合醫師做長期追蹤,才能有效控制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