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下)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98期)
   記者:  林口長庚中藥局藥師 張庭瑜
   日期:12月15日
 
   

 

 

 

四、臨床特點5

心絞痛是由心肌急遽發生暫時缺氧引起,臨床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前胸壓迫或疼痛感覺,疼痛主要位於胸骨後部,可放射至心前區與左上肢,常發生於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根據症候特點可歸屬於中醫「胸痺」、「心痛」範疇。而心肌梗塞是由於冠狀動脈阻塞,血流中斷,使部分心肌因嚴重持久缺血導致壞死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後疼痛,面色蒼白、乏力、大汗淋漓、昏厥等,根據症候特點可歸屬於中醫「真心痛」、「脫證」範疇。無論心絞痛還是心肌梗塞,中醫認為本病都是在心臟陰陽氣血偏虛,或肝、腎、脾等基礎失調,出現寒凝、痰阻、氣滯、血瘀等病變,進而引起心脈閉阻或心失所養。

五、方劑1、4

東漢張仲景在治療上以溫通散寒,宣痺寬胸為法,根據不同證候,制定了瓜蔞薤白白酒湯等九個方劑。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胸痺心痛的方劑記載。宋代醫家十分重視行氣開鬱法,如《太平聖惠方》廣泛應用陳皮、青皮、大腹皮、枳實、枳殼、木香與檳榔等行氣藥物。明代張介賓對後世醫學家運用補腎法治療胸痺心痛產生一定影響,其在治療心痛方面非常重視補益肝腎之精。清代活血化瘀法應用極為廣泛,王清任提出「補氣活血」、「逐瘀活血」兩大治療法則,並且創立了血府逐瘀血湯、少腹逐瘀湯等方。

六、結語

中醫藥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適合輕微的慢性病人或心臟手術後預防與保養。臨床上,會考慮使用中醫的益氣藥,強化心臟功能;使用活血化瘀藥,試圖溶解冠狀動脈血栓、降低血液黏稠度,但需注意,活血化瘀中藥與西藥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劑,使用時要分開服用並且減少劑量,以避免發生出血之副作用。(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原藝: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氣虛血瘀証)的臨床研究。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論文,2012:8-13
2. 李志明:心律失常現代中醫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論文,2007:13
3. 貝淑英、魏陸新、吳燕敏:心血管疾病中醫防治對策,初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24-30。
4. 蘇奕彰、林宜信:缺血性心臟病中醫典籍彙編,初版。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6:104-116
5. 余明哲、朱忠春:冠心病中醫論治,新竹。國興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