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曾志朗表示,本屆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發現腦內定位系統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回答了人類古老的哲學問題:「我到底在哪裡?」也開啟後繼人腦空間與記憶的相關研究,就像是找出人腦內的GPS系統,並有助於解開為何會在空間中迷途的阿茲海默症之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連正章表示,今年諾貝爾醫學獎三名得主的研究,均聚焦於神經迴路如何處理空間記憶的機制。
海馬迴掌管空間記憶 內建導航系統
其中,歐基夫一九七一年在老鼠實驗發現,當每次活動經過某個特定地點時,海馬迴的皮層有一群神經細胞會特別活躍,此為可自我定位的「空間細胞」(place cells);另兩位得主穆瑟夫婦進一步揭露內嗅皮質區也有類似細胞,可以掌握座標、定位出更準確的位置與方向,命名為「網格細胞」(grid cells),將訊息傳給大腦的末梢站。
三得獎學者常發表腦科學研究論文
任職歐盟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的曾志朗說,時常審到這三位學者的研究論文,三人對於理解人腦如何進行空間定位具有卓越貢獻。人類自古不斷在問:「我為什麼會在這裡?」三位得主提供答案,原來大腦中的海馬迴掌管記憶系統,裡面有一群如內建式導航GPS系統的細胞,是動物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往何處去的關鍵,這群細胞可對空間方位做出定位,「因此我們去過兩次的餐廳,會特別有印象,它就像是腦內的GPS!」
有助研發改善腦部老化疾病藥物
連正章進一步指出,一般常見的腦部老化疾病包含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等,病患常常走出去,就找不到路回來,或許經由此研究可分析海馬迴退化與空間辨識的關係,進一步找出有何方式可維持與空間記憶有關的細胞正常功能,即可找出如何利用藥物或其他機制改善人腦記憶。
中研院分生所研究員簡正鼎表示,美、英等國正花費幾百億美金進行人腦研究,試圖解開最為複雜的大腦運作之謎,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將有助於腦科學研究的投入。
連正章也認為,去年美國公布將實行大型規模的人腦神經計畫,歐洲更行之有年,這三位的研究會在今年獲獎,應是與國際研究趨勢相互呼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