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保健》糖尿病老少大不同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鍾佩芳
   日期:08月20日
 
   

 

 

 

糖尿病雖然是個會跟人一輩子的疾病,卻並非都來自遺傳,有半數原因來自後天的環境因素,其中,成人型糖尿病多半與生活習慣有關,建議平日應減少喝含糖飲料、飲食上應高纖,避免過度攝食、肥胖,且應有充足的運動、學會放鬆、減輕壓力。

糖尿病童,每年發生率十萬人約有五個,發病的原因,包括腸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先天性德國麻疹、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維他命D不足症、太早停掉母乳、太早添加副食品或嬰兒配方奶粉等。此外,太早送到安親班或幼稚園,也懷疑是可能原因。

兒童期(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細胞被自體免疫或不知原因破壞而無法分泌胰島素;這與成年或老人糖尿病因為胰島細胞對高血糖感應不好,無法分泌或胰島素敏感性不好(阻抗)是不同的,可藉由口服藥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或是刺激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解決。

然而,兒童期糖尿病則因為胰島素細胞被破壞後無法分泌胰島素,所以需要注射胰島素來補充以恢復正常機能。

第一型糖尿病通常發生於幼年或是青少年(通常在30歲以前會發病),目前全台約有9000多人,第一型糖尿病其胰島素細胞量約剩下20%,無法用口服藥,而需胰島素注射來補充。

第二型糖尿病一般是在成年以後才發病(通常在30~40歲或是老年時才發病),目前全台約有170萬人,第二型糖尿病其胰島素細胞量約剩下40~50%。醫師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可先從減重、運動、飲食控制方面來控制血糖,若仍不行才會選擇用藥物。

台灣兒童糖尿病關懷協會理事長羅福松醫師表示,母親有第一型糖尿病,子女有的機會是5%;父親有第一型糖尿病,子女有的機會則為7~8%;若父母親皆為第一型糖尿病者,子女有的機會則為20~25%。

父或母有第二型糖尿病,子女有的機會為70~80%。若父母皆有的話,子女有的機會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