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腳常濕熱下注,清熱解毒利濕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鄭綿綿
   日期:08月19日
 
   

 

 

 

中醫師林青青表示,「香港腳」醫學名為「足癬」,台灣由於天氣濕熱,民眾的足癬罹患率大約有20~25%,有時在游泳池、溫泉區就會被傳染,或是家人先患病,其他人隨之被傳染的案例也很常見,或下雨時腳悶鞋內、潮濕也易誘發。

林青青醫師表示,足癬真菌最喜在溫暖、潮濕、黑暗的地方繁殖,像是公共更衣室、淋浴間等場所,若沒有保持乾燥清潔,黴菌很容易會大量滋生,附著在腳部皮膚後,若又沒有徹底清洗,就會受到感染。

林醫師指出,中醫認為,香港腳患者常見「濕熱證」症候、體質表現。感染後的症狀起初會瘙癢、起小水泡,久之水泡破裂後腳趾會脫皮、龜裂,嚴重時還會有皮膚缺損的情形,甚至導致灰指甲或細菌感染。

若出現局部感染,很可能會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或是蔓延到腹股溝等淋巴組織,進而引發全身性的問題;因此一開始有輕微足癬時,就應該要積極治療。

林青青指出,西醫治療香港腳常以抗黴菌的外用藥膏塗抹,症狀嚴重時會配合口服藥,有時會引發大小不一的副作用。而中醫治療通常不會有副作用,首重辨證論治。患者常因「濕熱下注」造成,可配合「清熱解毒,利濕止癢」著手調理。若因久病有「虛證」症候,可配合「補氣血」。

林青青表示,大多香港腳是屬於「濕熱」之證,「濕熱下注」則腳部易發水泡、瘙癢,感染和濕熱又常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臨床治療時,宜內服藥與外用藥同時並行,療效較佳。起初濕熱較明顯時,患處會發紅、很癢,水泡滲出液多,患者也常有眼紅、面紅、口乾口苦、排便不順等症狀,這時宜用龍膽瀉肝湯、當歸捻痛湯、豬苓湯等加減,以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林醫師表示,而若年長患者,或經久不癒者,患部通常不太紅,而成淡紅或白,滲出液不多而傷口很久不好,皮膚難以癒合,這類情況大多夾帶「虛症」,需在清熱利濕之外兼「補氣血」,可酌加歸脾湯、八珍湯、聖愈湯等方,再配合蒼朮、薏苡仁、土茯苓等藥加減,使傷口癒合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