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腹股溝疝氣恐腸壞死!1歲前屬高峰期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李叔霖
   日期:05月27日
 
   

 

 

 

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通常會發生在鼠蹊部。外科醫師吳柏鋼表示,當疝氣患者腹部出力或腹壓增加的時候,就會像氣球一般鼓起來,有時候腹部器官會掉進袋子裡,進而產生各種不舒服情形。

疝氣很可能長期都不會惡化,但是疝氣症狀並不會改善,而且若發生腸子卡在裡面的話就要當心,因為嚴重者可能腸壞死。

吳醫師指出,醫師診斷疝氣時,患者常主訴鼠蹊部發現隆起腫塊,有時後可能會腫到陰囊部位,這些腫塊經常在打噴嚏、咳嗽、激烈運動、腹部用力時跑出來。此外,有些患者會伴隨出現鈍痛或下墜感,等到平躺或腹部放鬆時大部分腫塊會自然消失,少數患者需要用手把它壓回去。

吳醫師進一步指出,容易推回或暫時自行消失的疝氣症狀,雖然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但是並不會有危急情況發生,除非推不回去或伴隨腹痛、嘔吐等症狀,像這種情況代表可能有腸子卡在裡面,腸子卡住時間愈長,腸子發生壞死的機率就愈高,建議患者碰到這種情況就應馬上就醫診治,最好不要延誤治療的時機。

治療疝氣常以外科手術為主,不過,術後可能會出現一些併發症,包括睪丸或陰囊腫脹、急性尿滯留、皮下血腫等皆是,通常只要過幾天之後就可望改善,術後傷口疼痛可以服藥來緩解症狀。

腹股溝疝氣指的是在腹股溝出現異常鼓起或腫大。外科醫師呂文哲表示,其實不管是男性或女性都可能會出現這種毛病,而且從新生兒到老年人都可能發生,在比例上男性多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一歲以內幼兒屬於疝氣高峰期,家長應特別留意孩子的異常反應,以便避免延誤治療時機影響孩子的健康。

腹股溝有兩側,兩邊都可能發生疝氣。呂醫師指出,腹股溝疝氣俗稱墬腸或脫腸,指的是疝氣發生在腹股溝部位,亦即在腹部、大腿交接處較靠近腹部的管道,疝氣形成又有直接、間接之分,幼兒常見間接型疝氣,老年人或粗重工作者則常見的旦直接型疝氣。

呂醫師進一步指出,家長應注意一歲以內幼兒,因為這個階段的小寶貝屬於得疝氣的高峰期。因為幼兒不會表達,容易被父母所忽略,門診中兒童剛開始出現的症狀常以腹股溝或陰囊腫大較常見,有些小患者常出現嘔吐、腹賬、哭鬧不安等腸阻塞症狀,有些小患者則是只有比較會哭鬧的情形。

此外,當家長幫幼兒換尿片的時候,如果小孩哭鬧或用力時出現腹股溝明顯鼓起或腫大,等到安靜平躺或睡覺醒過來之後,鼓起或腫大情況卻消失不見,像這種情況就代表可能有疝氣。通常幼兒腹股溝疝氣容易發生嵌閉,而且年紀愈小的幼兒愈容易發生,所以應及早接受手術治療。

所謂嵌閉就是卡住的意思,也就是說腹部器官沒辦法自動退回腹內,患者不但會感到疼痛,而且還可能會引起腸阻塞,嚴重者還可能發生腸壞死等情形,等到腸壞死之後,治療困難度就會明顯提高,同時還可能引起較多的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