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精神醫學會力推,精神分裂症改名思覺失調症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  黃玉芳
   日期:05月02日
 
   

 

 

 

憂汙名 患者請醫生假單別寫病名

國內約有近12萬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有患者擔心病情曝光,還請醫師在公司請假證明上不要寫出疾病名。台灣精神醫學會最近推動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即日起病患的病歷、相關醫學教科書等,會逐漸改用新名稱。

台灣精神醫學會強調,「思覺失調症」是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有機會康復,並鼓勵患者應持續治療兩到三年,不要因為自我感覺症狀改善就中斷治療。

幾年前電影「美麗境界」,描述天才數學家與精神分裂症長期抗戰的故事,讓影迷感動。但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煌智說,在台灣,不少人對精神分裂症仍有錯誤認知,使得多數患者在意他人眼光而隱瞞病情。他在門診中就碰到患者,要求請假證明上不要寫病名,免得病情曝光影響工作,他只好改寫睡眠障礙等症狀代替。

精神病名易引誤解 日韓已更名

在國外也發現精神疾病名容易引起誤解,因此日本10年前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統合失調症」、韓國前年更名為「調弦症」,台灣精神醫學會近來也推動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多巴胺失衡 持續治療可康復

周煌智說,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因為腦部多巴胺分泌失衡,讓患者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包括產生一到多個聲音與自己對話的幻聽、妄想、思想紊亂等症狀。

但只要耐心持續治療兩到三年,患者有機會康復,少數人則需要終身服藥,建議讓患者回歸原本的生活,才能減少再復發。周煌智也提醒,多數患者常因覺得自己症狀好轉、或是覺得藥物有副作用,自行中斷治療,反而使病情無法有效控制,患者要定期回診,若有藥物副作用,應向醫師反應調整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