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刺蒺藜與潼蒺藜(下)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57期)
   記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藥師 黃瑞權
   日期:03月03日
 
   

 

 

 

三、比較

3、作用

(1) 刺蒺藜:平肝潛陽、疏肝解鬱、祛風明目、止癢。

a. 用於肝陽上亢,常與鉤藤、珍珠母、菊花等同用,以增強平肝功效。

b. 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脹痛及乳閉脹痛,行血去瘀,可與柴胡、香附、青皮等疏理肝氣藥物配伍。

c. 用於肝腎虛熱生風,風熱目赤腫痛、多淚多眵或翳膜遮睛等症,多與菊花、決明子、蔓荊子、炙甘草、連翹、青葙子各等分配伍,如白蒺藜散《銀海精微》。

d. 用於風疹瘙癢,白癜風,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祛風止癢藥配伍。2

(2) 潼蒺藜: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a. 補腎固精配續斷、牛膝、杜仲等,用于腎虛腰痛。 用量一般為三至四錢。需要時也可以再多些。性慾亢奮者忌用。

b. 養肝明目,配枸杞子、菊花、白蒺藜、菟絲子、決明子等,用于腎虛所致頭昏眼花;老年性白內障,與夜明砂、女真子等配用以明目退翳。2

4、二藥若配伍使用

「風家宜刺蒺藜,補腎則沙苑者為優」,一升一降,一入肝、一走腎,肝腎同治,升降調合,能理氣散鬱、平肝補腎,則益腎固精、養肝明目之功更為增強。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4;11:336-9,4;12:740-5。
2. 顏正華。中藥學。知音出版社。2002:698-9、809-10。
3. 王綿之。方劑學。知音出版社。1997:355-6。
4. 呂景山。施今墨對藥。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80
5. 呂文海。中藥炮製學。科學出版社。199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