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大隻雞慢啼?若雞大隻還不會啼孩子恐是遲緩兒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記者:陳承璋
   日期:11月28日
 
   

 

 

 

大隻雞慢啼?許多老一輩的家長,若是遇到嬰兒快滿一歲,連坐都做不起來,到了該會說話的年齡還不會說話,可能會搬出老祖宗的「大隻雞」理論出來,要自己別慌張,但是小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很有可能是所謂的遲緩兒,如果繼續大隻雞理論,恐怕會延誤治療黃金時間,進而影響孩子長大後的生活作息!

大隻雞理論作祟 遲緩兒通報率低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學齡前人口的5~10%,也就是說台灣目前約有六萬名左右六歲以下的發展遲緩兒童。然而,比較讓人擔憂的是,根據主管機關的資料顯示,目前只有少於三萬名的發展遲緩兒童列為通報管理個案,換句話說目前台灣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率不到50%。

這對現今「出生率降低」與「人口迅速老化」的台灣而言,很可能造成二十年後另外一項社會經濟與醫療成本的重大負擔。因此醫學上,特別強調遲緩兒必須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郭綜合醫院就提出兩個早療的必要理由:

1)六歲前若未治療,成人日常生活恐受影響:
從醫學的觀點來看,新生兒大腦約重400公克,一歲時重900公克,六歲時為1200公克(成人約為1500公克),也就是說人類腦部與腦神經功能的發育,在六歲以前已經差不多完成。在此關鍵期,若嬰幼兒未受到良好的照顧及教育,腦部發展將會受到阻礙。一個不健全的腦部結構對孩子日後在認知、語言、情緒等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均有影響。

2)遲緩兒若未治療,往後將浪費許多資源:
從社會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研究顯示三歲以前投注1元的早期療育費用,將可以節省日後3元的特殊教育費用;三歲以前投注1元的早期療育費用,將可以減少患者27歲以後7元的社會成本。更有研究指出,三歲以前進行的早期療育效果,將十倍於三歲以後的療效!

郭綜合醫院呼籲,父母親不要再抱持著「大隻雞慢啼」的觀念,拿小朋友未來的發展做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