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裝人工電子耳,最好勿逾1歲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張嘉芳
   日期:8月30日
 
   

 

 

 

對聽力損失的孩子,「大隻鳥慢啼」是錯誤迷思。極重度聽損兒,即80分貝以上聲音聽不見者,建議出生10個月內必須開刀裝置人工電子耳,最晚不超過1歲,以免影響學習成長。

101年3月15日起,新生兒聽力篩檢已獲得政府補助,寶寶出生36小時內可檢驗是否有聽力損失。

治療聽損,主要方法包括戴助聽器或裝置電子耳,若聽不見67分貝以下,助聽器效果不比電子耳差,建議戴助聽器即可;聽損介於67至80分貝,需由醫護人員進一步評估孩子講話發音,若講不好或不清楚,建議裝置電子耳;聽損達80分貝以上,應直接裝置電子耳 。

治療聽損,出生6個月至4歲是學習說話的黃金時期,此時聽不見或聽不清楚,即使長大裝置電子耳矯正,說話也會不自然或有口音。建議6個月至4歲的聽損兒,每3至6個月應定期回診,由醫師評估使用助聽器或電子耳治療。

電子耳主要在耳蝸開刀植入,一開始由醫師調整頻道與音量,通常1歲以下幼兒只會調至最大音量的60%,接著視情況逐漸調高音量至30或35分貝,以免幼兒習慣了安靜的世界,一開始被電子耳突如其來的「嘟嘟…」聲響嚇到,甚至當成噪音,這「嘟嘟聲」其實正是為患者解讀聲音的「摩斯密碼」,但未經訓練時,不同的嘟嘟聲聽起來都一樣。

每個孩子學習能力不同,電子耳復健矯正至少需1.5年,才能聽得懂摩斯密碼。一開始分辨不同音,如手、鼻子、日光燈,電子耳可能出現嘟、嘟嘟、嘟嘟嘟,三種不同聲音。其次是同樣兩個音,進一步分辨意義,如眼睛、眉毛、鼻子等;接著是更高階的氣音訓練,如茄子、鞋子、絲瓜,當方法學會後,即可舉一反三,在家自學練習。

沒有耳蝸或聽神經者,不適合裝電子耳。電子耳一個約100萬元,政府針對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一般家庭補助金額不同,分別約20萬至60萬元。